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有时我们会被自己讨厌也会被别人讨厌,那我们是否有被讨厌的的勇气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被讨厌的勇气》,书里的内容是一位哲人和青年的五个晚上的对话,青年的忧愁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苦恼,而哲人的回答也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爱好者,所以通过这本能让我们看开一些的书,我初步了解到了勇气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些心理学观点,也让我初步感受到了阿德勒人生哲学的魅力。
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卡耐基曾评价他为“终其一生研究人与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和弗洛伊德和荣格并被称为“心理学三巨头”,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人本主意心理学的先驱,他认为: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我们或许觉得这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无法接受这一观点,所以才有了本书里的关于人生的如下讨论。
一,为什么我们不幸福
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也许在童年时期我们会把世界看得很美好,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就会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还要不断担负各种责任,我们也变得不再幸福了,在现实面前,世界好像不再那么简单。
阿德勒认为,世界本身并没有变也并不复杂,是人把世界看复杂了,我们看复杂了世界是因为我们用带了有色墨镜的眼睛去看,我们要做的是摘掉墨镜,即使摘掉后会很刺眼,不禁想闭上双眼甚至想再戴上眼镜,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正视这个世界。
二,人生可以改变
我们大多数人都以为我们所有的“现在”都是由“过去”决定,我们总是觉得现在的不幸福是由于过去受了伤害或者其他原因。
阿德勒的观点是,其实事情的顺序刚好相反,如果我们一直关注过去的原因就会陷入“原因论”,在这基础上我们最会得出现实无法改变的结论。所以我们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经历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经历,儿时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里书中有个例子,青年说有个朋友不出家门半步,智者给的原因就是这位朋友是按照目的采取的行动,或是引起父母关注得到无微不至照顾,这就是目的论。
还有个例子,在咖啡店青年被服务员不小心洒了咖啡在衣服上,平时不在公共场合喧哗的他愤怒的声音传遍了咖啡店,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不可抗力的情绪,其实不对的,青年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是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感情。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们不想改变,不要再去安慰“错不在自己”,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而是由自己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要怎么活。
三,不改变,是因为缺乏勇气
我们或许认为这个世界天生就是不公平的,有人天生条件优越,有人却出身在贫困家庭,事实总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一味执着于“被给与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机器,坏了更换就好了,人需要的是更新。而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认定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人总是想改变又害怕改变,我们都知道安于现状比较轻松,改变还需要承担风险。那是因为我们对于这样的生活已经很熟悉了,无法预测新的生活方式,会充满不安,不知道能否应对,所以还是现状更加安心。
为什么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勇气心理学呢,就是因为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的哲学初步告诉我们,我们要认识到,决定我们自己人生的正是活在此时此刻的我们自己。
四,人生是一场超越自己的比赛
我们有时被自己讨厌,为什么我们会低估自己会自卑呢,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我们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现实”而是“主观的解释”,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它可以成为促进我们进步和努力的契机。
我们的现实世界总是这么现实,面试的时候低学历的总没有高学历的有优势,人们总是有追求优越性这样的普遍诉求,但是阿德勒却告诉我们,人生不是竞争。人生没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来比较,只要自己不断向前即可。我们应该积极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异,虽然有不同,但是平等。
不管我们我们走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走在一个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努力不是为了和谁竞争,而是向理想的自己努力奋进。如果太看重竞争,就会不知不觉的把全世界都视为敌人。
有时我们真的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与幸福。一旦从这个怪圈跳出来,就再也没必要战胜某个人了,因为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样对世界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
五,不要或者别人的期待之中
我们很多人都长期想得到别人比如父母的认可,但是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我们在社会里总想在工作里出人头地,追求地位和名誉,但是得到了认可不一定会幸福,如果一味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有“课程分离”的主张,也是我之前比较认可的。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不写作业,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强制性手段让他学习吗?这并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孩子的学习知识为了应付父母,那课程分离的第一步,就是要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当我们确定是谁的课题后,就要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如果能够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那对孩子的学习应该放任不管吗,当然不是,阿德勒认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就是说,在孩子没有向我们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苦恼于与孩子的关系的父母,往往持有“孩子就是我的人生”这样的观点,也就是把孩子的课题当作他们自己的课题。孩子是独立的个人,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指点,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如此。
以上就是初识阿德勒的一些基本观点,如果你也认可,那我下期就接着续写关于如何正确过好这一生,感谢阿德勒理论,这个理论可以给人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