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一脸茫然,是的,他不知道这本《黄帝内经》是否全本,直到撕开塑料纸,才发现自己买错了。
以前有过这样的观念,列车乘务见多识广,因为他们日行千里,“新华书店”博览群书,因为他们工作在书堆里。
事实上,乘务人员大喊大叫,为了推开他那辆方便面车,不惜压断乘客的脚趾,而新华书店呢,依旧那么傲慢——“看书的不买,买书的不看”,这是我亲耳听他们总结的铁律。很显然,此定律不适用于店员,因为他们既不买,也不看。
世界不是物质的,或者说与物质无关,就算把书贴在脸上,又如何?书是有心脏的,你无法通过物理意义的挪移,使两颗心靠得更近。
人类是务虚的,看上去他总是为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忙碌,而实际上,在另一个心灵世界,才真正显露意义、显露精彩。
想想下小孩子走进图书馆的场景,那么多书,那么多对话,他却不识字,只把它当作一堆无意义的符号。
对于那些不曾用心生活过的人来讲,世界远比图书馆无聊。城市原本有许多故事,他却不闻不问,并且眼界狭窄,声音单调,从早到晚,日落天黑,从十年后的明天到十年前的今天,连最基本的轨迹,都不曾微调。
梭罗说,从人到农夫已经是堕落了,从农夫到工人,更是堕落,而要我说,各行各业,都在分工,都在堕落。
亚当·斯密在他那本《国富论》中指出,分工产生更大财富。对此我并无异议,如果生活的目的是更多财富,自然要促进分工,但若不是呢?
分工带来专业和高效,可对于心灵来讲,却是赤裸裸地扼杀。
一个人拧一辈子螺丝能活吗?是不是只要有工资维持,只要肉身还在呼吸,就算活着?
在我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学令人发疯。我并不反感作文,可看见清一色的下雨送伞、发烧住院后,我开始怀疑,这是培养人,还是造机器?
他们说,大环境如此,个人能做的有限。我不这么看。
未来社会有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人工智能兴起,二是人类意义丧失。人工智能几乎可以替代一切工作,导致人类不再主动工作,而是谋食于机器。直到某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类服务机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而人类只为它的发展而活,而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多么可悲!
如何避免?
世界不是物质的,但若任意扼杀心灵,它就是物质的。既然是物质的,就要从低级向高级迈进。至于人类,他本来是动物到神的过渡,现在却成了人工智能进化中的一环,多么可悲!
所以我拒绝,拒绝唯物主义的教育。我可以相信许多神话,只要它能赋予生活以意义。我也情愿生活在虚构的文学世界中,因为它慰藉情感,丰富心灵。好比写作,看起来无聊至极,却能理清思路,消除麻痹。
听说,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哪怕一天再累,也要花上一舍克勒,观看戏剧。在戏剧中,虚拟成为真实,构建了生活的意义。直到苏格拉底降世,驱散了这一切。
近百年来,在中国大陆,有这样一种声音,宗教是蒙昧的,科学是光明的。而事实上,假如生命都是虚幻的,还有什么值得肯定一定以及确定?
我知道我们缺乏什么了,我们缺乏心灵的药丸,有人称之为鸡汤,我觉得魔法之泉似乎更加合适。如果苍天有灵,他更应该降生这样一批人——心中布满沼泽,而沼泽地里,充盈魔法泉水。
他不应降生更多的软件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因为这些不耗费灵粮。我知道人工智能很强大,它可以用金钱、权力作诱惑,吸引更多的人变成工程师,不断以身饲虎。这时,人工智能将成为另外一尊真神。
崇拜上帝,崇拜宗族,崇拜国家,直到崇拜人工智能,这是我们选择的道路,但不一定正确。
事实上,如果真的有神灵,祂应该居住在我们内心,而非天庭,只有住在内心,才能更好地证明我们乃是神所造。古往今来有许多人祈祷,祈祷各式各样的神灵,其实都回向了内心。如果向外看去,满是人工智能的世界,何不回向内心,那里没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压迫感,没有无意义的幻灭感,只有婴儿似的纯真,只有与全宇宙连接的神通……我无法确定这些想法是不是可靠,但确值得一试,我们的先祖曾经长期如此过活,为什么不捡起来试一试呢?
李灵雨
2016年8月17日周三12:35AM于汉川市火猴山KFC一楼
2016年8月18日23: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