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抗美援朝的纪录片时想到了这个战术名词,突然产生了多了解以下的想法。收集整理了部分网络资料作为自学内容。
林彪一共提出了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也叫25字方针。可见三三制战术只是其中一种,在抗日战争提出的,解放战争成熟的,被大量运用到了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志愿军常用“三三制”战术:士兵三人成一个战斗小组,三个小组为一个班。战斗小组中,三个士兵各负责进攻、掩护和支援,士兵在前、组长在后。一个班的士兵呈三角形进攻、防御。“三三制”能有效减少伤亡:三个小组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一颗手榴弹不会炸倒两人、一颗大口径炮弹不会炸倒一个班。三个小组交替掩护、梯次攻击,将战术指挥权下放到了几乎全体士兵。很多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籍都描写了这些。贝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写道:尽管有许多关于中国人采取人海战术、用大批军队猛攻美军阵地的说法,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是中国人的集中进攻,而是他们的佯攻、奇袭或夜间的悄悄渗透。中国人……以优势兵力占领精心挑选的战术阵地,以便进行决定性的穿插,但这些通常是为了牵制敌人防御部队。与此同时,其他中国部队从侧翼发动进攻,并在敌后设置路障。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方战史这样写道:记者们总喜欢谈到“亚洲游牧群众的人海战术”,再没有比这更不真实的了。实际上中国人很少以团以上的单位进行出击,甚至这些行动也通常缩小到似乎是无休止的排级渗透。中国军队之所以成为可怕的力量,不仅是依靠他们人多,更是依靠计谋和突袭。莫里斯·艾泽曼在《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中写道:当美国报纸里充斥着关于中国“人浪”攻击的夸张报道时,前线的事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中国军队令人敬畏,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更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欺骗战术和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三三制的编组,是在一个班内,划分3-4个战斗小组,每个组3-4人,另外以班内有经验、有威信的老战士充任小组长。编组时,连队一般根据全连战士的战斗经验、体格等情况适当调配,目的是使各组保持大体一致的水平。三三制小组的编成,主要适用于步兵班。但其他分队根据其性质、任务、活动范围等情况,本着便于领导、便于战斗、便于工作的原则,也是可以适当采用的。
三三制战术的战斗队形有很多种,都是根据当时敌情、地形灵活运用。小组和战士在各种队形中的间隔距离,也是根据敌火、地形条件,在散开后便于指挥掌握、联络协同、不妨碍射击和运动等情况下确定的。通常战士与战士为6-8步(4.5-6米),组与组为20-25步(10-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