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小时候,幸福是一块糖;上学时,幸福是不用写作业,摆脱爸妈管束;长大了,就认为幸福应该是衣食无忧,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工作挣钱能带给我想要的快乐。然而,在追逐这些所谓“幸福”的过程中,我发现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郁闷和沮丧,幸福指数有时候甚至是零。
在济群法师的小丛书中,我看到关于幸福的定义:“幸福其实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是这么回事吗?细想一下,每当我的一个物质需求被满足后,又会想着另一个需求。于是手机不停地换啊换,包包不停地买啊买,满足过后,就是享乐的瓶颈期,总想着再给自己买点什么,让自己“快乐”一下。
欲望如滔滔的黄河之水川流不息。书中说到,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己的心态,在于对自己需求的定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记得有一次出差去迪拜,我就被那膨胀的购买欲打败了,那时候出国大采购很盛行,当然现在势头依然不减,到机场免税店买,到商场买,到超市买,到哪里都是买买买。见到别人买,自己也跟着买,就像不要钱似的。觉得看什么都便宜,都想买。其实呢,买回家后再看看,好多东西自己也用不了、吃不了,有些产品跟国内价格差不了多少,白白浪费了好多钱,等到还信用卡的时候,自己肝儿都疼了。
通过这次出国采购,我才明白自己用的东西很有限。过多的消费其实是资源浪费。人在物质上的消费应该有节制,因为物质带来的幸福感来得快,去得也快。
今天的我们,虽然物质生活已经提高,却依旧感觉生活乏累,压力更大,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欲望太多,因而烦恼也多。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幸福和财务关系》的文章,有调查显示:收入8000美元以下的人,挣得越多越开心;收入8000美元以上的人,挣得越多却未必幸福。幸福和收入之间没有绝对的比例关系,有钱会使人有成就感,但未必是幸福感,因为前者是客观数据,而后者是主观体验。当我们能够学会控制和消除内心欲望和烦恼时,我们对待生活的幸福感知力才会有所增加
通过学习传统智慧文化,这一年来,我明白了想要提高幸福感,单纯靠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智慧和善巧的方法。
以往,好多情况我只靠自己的感觉行事,不懂得反思。当事情和人不随我意时,我就牢骚满腹,一肚子“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人要这么想事情?太无知了,简直不可理喻!为什么这么倒霉的事情让我遇到了,别人怎么遇不到?仿佛全世界我最苦,我最委屈,我就是坐在泰坦尼克号上要撞上冰山的那个最倒霉的人!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没有智慧和没有解决问题的善巧方法导致的,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埋怨这个世界、埋怨他人,但埋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自己反思,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之前是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太片面了,是我没有客观地听他人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断章取义、误会他人的想法;是我太小肚鸡肠了,只看别人缺点,太想改变他人了,殊不知改变自己是神,一心只想着要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我们误以为很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某个人,其实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都搞不清楚。
通过学习传统智慧文化,我感受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只是我经常被欲望和烦恼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