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幸运。
这是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
但有时我也在想:除了努力,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幸运更靠近我们一点点,让我们的努力赢得更好的回报?
通过两天的思考,我有了两点感悟。
以钱换时
第一点是,付出适当的金钱,来省下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这点想法是来源于之前看过的一本书籍《幸运心理学》。
当时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观点时,它一下子击中了我,突破了我的认知。实践以来,现在对我的生活有蛮大的影响。
还记得作者阐述观点时,所举的例子:
一次,他来到美国帝国大厦的前厅,想登上第86层观景台,领略曼哈顿市的景观。他有两种选择方式。第一种选择:付30美元,坐上特快电梯,不用排队。第二种,花15美元登楼,但凭这个价钱,需要排很长的队伍。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如果是我,我肯定选择第二种,毕竟坐特快电梯,需要双倍的价格。
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坐特快电梯。很多游客跟我想法一样,所以队伍真的很长。于是他还充当了一个热心的纽约人,跟游客提议,选择跟他同样的方式。只要花上两倍的价格,登上大厦,不用排长队。甚至还给了他们第二个建议,可以选择去另一个景点--洛克菲勒中心,那里更漂亮,排队的人也没那么多。然而游客并没有听他的,还是在那边排队等,几乎是郁郁寡欢。
后来等他下来,相同的那些人还是在排队。于是他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选择购买特快电梯的门票呢?
他算了一下帐,来纽约进行一次周末旅游,大约需要花上1500美元,等待三个小时的时间差不多值10张特快电梯的门票。在任何情况下,节约下来的15美元都不划算:错过了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去认真体验这座城市的机会,而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漫长的等待中。
这一观念上的差异对我启发很大,使我对有些事情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我也接受了它。现在有时做事会多考虑一下价值平衡的问题,帮助自己更快地做出决定。
生活中也形成这样的观念: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能用一点钱来换取对应的时间,是值得的。这是一场划算的交易。不仅时间省下了,可以利用它创造更多的价值,心情也比较愉悦。付出一点点金钱来换取时间和心情,不也一箭双雕?
因此一直做公交车的我,现在经常会考虑根据情况,提前预约顺风车或快车达到目的地,虽然多耗费了可能一倍多的钱,但时间也省下了将近一倍多,尤其是去比较远的地方。
无路可退
第二点,是将我们处于无路可走退的境地。
这一点是由电影《风雨哈佛路》得到的。它是一部很经典的励志电影。主人公利兹(Liz)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母亲酗酒吸毒,又有精神分裂症,最终死于艾滋病,在她十五岁时。而父亲在收容所。渐渐地,在她意识到,只有靠读书改变人生后,全力以赴,历经艰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两句台词很喜欢:
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因为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
我们一直在寻找安全感,给自己留后路,但这恰恰使我们离幸运越来越远。我深有体会。
一年前,准备考事业单位时,父母给我的不是期待的鼓励,而是一再地强调:这是我唯一的出路。没有考上,一切都归为零。当时非常反感,觉得他们太冷漠了,怎么可以这样!
心里的逆反感越来越强。越读,兴趣越削弱,后来虽然有坚持学习,但劲不足,基本是原地踏步。因为基础比较好,进了面试,可综合成绩上,以微小的差距,一名之差落了榜。即使结果是可预料的,但总抱着一丝侥幸,最后希望破灭了,哭了一场,可我很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要承担得起,没有如果。
而生活很讽刺的是,在我终于可以选择其他路的时候,第二次,我又重新选择了前者,再次进入了这条轨道。其间,我反思过无数次第一次的失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对父母的反抗,或是事件本身的反感,而是我给自己留了后路。一直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挺有自信的,觉得这个选择没有达成,还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使得我没有足够力量想要拼尽全力。
不过庆幸的是,第二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比起第一次,来得坚决些,后来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但这是理想的目标吗?不是的,只是基本目标。这一次以更微小的差距,与理想目标失之交臂。只不过这次着陆范围是正确的。
我很清楚,对于结果,我依然没有抱怨的资格。因为即使是第二次了,在备考期间,我还是没有拼尽全力。由于心中藏着经验这个包袱,就算一再地提醒自己,比之前更努力点,但很遗憾,不够彻底。
通过这次比较大的事件,我深刻意识到:无路可退的人生才是勇敢的人生,因为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失去,只能所向披靡,而这时,幸运也随之而至。
我想,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是幸运,而不是侥幸。改变一点点观念,抽离一点点安全感,加上必要的努力,就能让幸运靠近我们一点点,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