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起前段时间和闺蜜出去吃饭,聊到共同好友L,闺蜜说L现在如何如何厉害。我先是一惊,怎么自己从未耳闻呢。然后,随口问了句,你听谁说的呀。
“她发朋友圈了呀!”
我有点纳闷,还以为是自己看漏了朋友圈。等餐期间,我点开了L的朋友圈,发现真的没有这一条。
闺蜜也纳了闷,说可能是删了吧,然后用自己手机打开了L的朋友圈,那条内容赫然躺在L的朋友圈里,还收获了不少共同好友的点赞。
我半晌没说话,苦笑一声,把手机揣进裤兜。闺蜜显然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顿了顿说:“她不会屏蔽你了吧?都是知根知底的老朋友,是不是你俩闹矛盾了?”
完全没有……
或许一个人屏蔽你却不删除你,有时候不是非得做错什么,只是因为对方现阶段的状态不适合你观看。
这让我想起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起码在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的朋友圈动态会选择性地屏蔽父母,比如熬夜时的有感而发、失恋或者工作处处碰壁时的负能量宣泄。
这种选择性地呈现,在朋友之间又何尝不是屡见不鲜呢。朋友圈终究还是个圈,有人被请进来,就有人被请出去。
这也正印证了保罗·奥斯特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的那句话: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那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你了解的程度为止。
2
我一高中死党,毕业后我们就少有联系。前天晚上,她突然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串大哭的表情,还没等我回复,第二第三条信息同他的悲催一起弹跳出来。
“为什么她给所有人的朋友圈动态点赞,评论,唯独不鸟我!!”
“她难道不知道共同好友的动态会有消息提醒么”
……
然后又是一串大哭的表情。
我知道死党说的“她”,是她在大学里玩得最好的朋友L。之前她还在我面前夸过L好几次,说L性格活泼开朗,整天嘻嘻哈哈的,是那种可以带着她释放天性的姑娘。
我不知道该怎么宽慰死党,想说的话输入了一半,觉得不妥又删除重来,最后只发出了一个无奈的表情。
3
不禁想起了之前在片刻看到的一个话题“你最好朋友的最好朋友不是你,你会失落吗?”用死党的话来回答:这种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是自己玻璃心,是真的伤人!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判断,常常会有一些微妙的认定误差,你把她放在二环以里,她却把你排在五环之外,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我很喜欢三毛的一句话:对于朋友的失望,大半来自对方的所言所行达不到自己对他所要求的标准。而我却认为朋友是不能要求的,一点也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权利。
所以,最后我还是给死党发了一段文字:或许有些关系,只有保持距离才能好好相处,一旦强行窥视,必然相互折磨。
当然,一个人屏蔽你,一定不会是因为手误,通常只是因为对方需要对你有所隐瞒,再或者是你在他心里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千万不要去兴师问罪自找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