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拒了我三次。
这不是最重要的。
看到北大在推动一些制度的建设,
超级高兴。
“我爱大清国,我怕它亡了”,
中国的未来需要有人关注。
有这个觉悟就好,
不一定要去北大。
问题在于,
连考试都过不了,
用什么行动力去承担中国未来的重担呢?
没有标准,没有高度,
如何去为中国未来的方向指点江山呢?
不愿意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
而不读书怎么知道能对这窗外事做些什么贡献呢?
有人说,你看那平平淡淡、窗前屋后的人,不也是开心地过了一生?
人各有志。
几十年后,或许很多问题还会存在,
至少有人为之努力过,
生命的意义何其多元,
至少有人认真活过,
如果浪费了潜能,
我逃不掉痛悔。
总觉得我格局还没有打开,
还没能坦然、自信地去接受,
他人的肯定和批评。
真能做到这些,
肯定能上北大。
真相信有人可以拒了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