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个世上只会存在应该存在的事物,只发生应该发生的事情。世人错以为仅凭自己所知的一点点常识和经验的范畴就能了解宇宙的一切,所以才会一遇到稍微超乎常识和经验的事件时,就异口同声地喊着不可思议、千奇百怪,而骚动起来。说实在的,这些连自己的本质和来源都没有思考过的家伙,又能了解这世上的什么呢?”
作者丨谢丹儒
图丨黄吟卿思
1.
木心说:“少年儿郎的贪睡是珍贵的,无咎的,因为后来求之不得。”
第一次听闻这句话时,尚处于少年,这句话成了我贪睡的理由。与其说,我相信木心先生,倒不如说那时的我尚摆脱不了贪睡的欲念。众所周知,少年的心智往往是不够坚定的,什么喜欢就喜欢什么,既善变,也无咎。至于罪恶感、自责心,良善、良知,尚处于少年的自己,理解的既不深入,也不够深刻。往往更多的时候,后知后觉,才知其珍贵,知其求之不得。
我不确定的是,这是否和年纪相关,一如我们界定少年、中年、老年,用年龄来界定是否科学?我不确定。然而,它或多或少是能够为我们提供依据的。是的,正如木心先生所言,贪睡是珍贵的,后来求之不得。后来,醒来后就彻底清醒了,想睡也很难睡得着。时间被限制得死死的,是几个小时,需要几个小时,到点了就醒了,睡得不够却是除了睡觉之外怎么也无法弥补。这些,和少年时期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
还记得早先少年时,熬夜通宵如同家常便饭,为了游戏、小说,为了追剧,又或是习惯,那就是整晚整晚的不睡觉,白天甚至不用补觉,又或是几个小时就够了。那时候,也不觉得多么艰难,身体尚且可以承受,心智范围内也不觉得伤害有多大。这样的时日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后来,突然在某一天里,发现自己大不如从前了——熬不了夜,一到夜晚就开始犯困,若一定要熬夜,身体首先就会发出信号来,不是哈欠连天,就是不停流鼻涕。
2.
很长一段时间,我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与其说无法接受,倒不如说害怕。害怕未知的变化,害怕越来越糟糕的处境,害怕自己的身体突然就在某一天里犯什么毛病,可能更主要的还是害怕死亡吧。近乎是本能的害怕,同时,这其中也或多或少夹杂着对过往、现在、未来的眷恋。我们从未学过如何告别,这是仪式无法替代的,我说的亦不是仪式上的告别,而是遗忘,如何学会遗忘。可能健忘本身并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但内心里还是会想着记住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为自己,也为曾来过的、曾经历的过往。那是组成我们完整人生的一部分啊,珍贵的,记忆。
不得不承认,年龄这个概念根深蒂固,还是对我或多或少的产生了困扰。无论是最接近当下的“三十而立”之类的言论,或是曾经父母口中“懂事”的要求,又或是初入职场时“做一个合格的工作者”的标准,我似乎都还远远不够。那时,自责、挫败、无力和勉强,长久的占据我的脑海,深受其扰,又无可奈何。可能,还是很在意生命的意义,在意内心的感受,也在意世人对自己的看法。活着,活在其中,如何活着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长大而无处可逃。
我是抗拒的,内心抗拒着比较,与此同时,攀比也或多或少缓解了我内心的抗拒。这就好像在说,这就是我,尽管不是全部,但至少说明了一部分。我如此平庸,也还是有自己的使命、价值,以及区别于他人之处。为何会在意这些,明明内心是抗拒的,可能更多的是,我们都需要这么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哪怕,对️于这些嗤之以鼻,然而,内心还是会因为这些而感觉到安心,从而能够更加安然的接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因为长大了,也因为过往的碰壁,累了,也意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接受兴许是个不错的屈服的选择。
3.
经常读书的人,可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触,随着读的书渐多,好像越来越难以描述书中的内容了。内容分崩离析,感触日渐减少,对于文字不再敏感,反而日渐麻木,甚至内心少有被触动。这不是读的书更差了,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读书,变成了一种近乎读自己的行为。不自觉的代入,感受着,体验着,也感悟着同样的感悟,这是岁月的馈赠,而记住的,自然不会是这些早已习以为常的事儿了。但凡优秀的作品,何尝不是提供着这样或那样的共鸣,从而引起关注,被多次引用呢?至于“新知”,人生几十载,这世上哪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哪?
多年前,兴许还会因为故事而不觉得是故事,喜欢从中探索其意义,主动去发现其想表达的意义,于是,写下了很多的读后感。多年后,故事就只是故事,道理也只当是道理,对于意义,谈什么意义呢?多累呀,多复杂,不过庸人自扰,自作聪明罢了。就是这样,上了一定年纪之后,很多人都会从感性审美转入理性审美,开始注意到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以及客观的、理智的去看待这万事万物。上了一定年纪之后,人好像变得不再有温度了,能够触动自己的也和往日里触动我们的所不同了。而更多的,能触动我们的,多半也是过往的经历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是的,长大后,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很多事儿都可以做到了,偶尔我们也会尝试着去做,但其中的趣味、快乐,是匮乏的。就像,可能我们还是会对一些过往的事儿历历在目,记忆深刻,深觉惋惜,倍感遗憾,然而,真的可以去改变,却很少付出行动了。因为,这时的自己会告诉自己,不值得、没必要,再找回也不会是原来的那个。那种感觉,是遗忘在了过去,还是永久的停留在了过去呢?我不知道,但确实,它不属于现在,现在也有了更高、更好、更值得追寻的,尽管这事在日后看来,可能也就那么回事儿,但现在多半是无法理解的。唯有后知后觉,正如一句话所言:“虚掷青春,总在青春。”
4.
长大是件很残酷的事情,这小时候所想象的长大是不同的,如此不同。那时,我们所憧憬的未来,决然不会是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模样吧?可能还是会有人做到,但感觉多半也是不同的吧?那时,我们为何会憧憬未来呢?我想,这和当时的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以及和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小时候,谁不是自命不凡,谁不是异想天开,谁又不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呢?于是,为了延续这段梦,坚定这信念,我们承诺着未来,也向未来前行。等真正到达当年所企望的未来时刻时,就发现了。“山的那边,是海啊!”不,山的那边还是山。
可能还是会害怕长大,长大后害怕变老。一如当年的早熟,早感,觉得这是某种“病态”。而长大后,不自觉陷入了新的“病态”而浑然不觉。我们陷入迷茫,青春迷茫,中年迷茫,一片空茫。我们孤独,生而孤独,越发孤独。我们守护着梦,也日渐在梦中惊醒,徒留“一地鸡毛”,满目狼藉。这是长大的代价吗?还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变了,都变了。过去变得遥远,梦想变得遥远,甚至连自己也变得遥远且陌生。看看镜子里的自己,看看泛黄的照片,翻翻以往的日记,翻翻那些过去爱不释手的书,是不是这样呢?谁又能准确、清醒、无咎的说,哪一个是自己呢?这不过是一个阶段,另一个阶段而已。
前段时间,读木心先生“诚觉世事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颇有感触。那时,我尚不知道,还有后半段——“物是人非,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究竟该原谅谁呢?”是的,原谅谁,不原谅又如何,我们终无法避免渐行渐远的宿命,终难逃死亡的宿命,陷入时间的空茫,迷失着,清醒着,也终将化为烟尘,被原谅,不原谅,又或是去原谅谁呢?我不知道。这大概就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吧,不再过度索求,亦不会过多的归咎自己,说是淡然,其实是徒然,只是觉得徒劳罢了,就不去细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