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读完《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了,十分佩服易中天教授的构思,写中华史,但并不拘泥于仅仅写中华史,而是立足全球视野,往往跳出中华看中华,对比西方看中华,给人的不仅仅是耳目一新,也更加感觉脉络清晰明了。
书名起的也不一般,叫“中华史”而不是“中国史”,个人理解,中华一词,无论从时间上,地理上来说涵义更广,比之称为中国史更为恰当精准。
看《中华史》的每一卷,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像是在电影院或者家里看纪录片,一开始会看到一个具体的场景,描述的要么是人物要么是事件,讲完故事,评论完之后,镜头会瞬间拉升,拉升到云层之上甚至是地球之外,然后镜头转移,再瞬间下推,展示给我们的,又是对应中华史上某一事件的西方的或相关或相似的事件。讲完西方的故事之后,镜头又瞬间拉升,然后再瞬间下推,又回到了中华史中。正如在《国家》卷中,易教授指出,“破译中华的密码”“办法是升空”,“来一次’全球巡航’ ”,而目的呢,则是“看清了人家的路,也就看清了我们的来龙去脉”。
或者换个说法,在介绍中华史的同时,书中往往会告诉读者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一个什么年代或者朝代,从而让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方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在《两汉两罗马》中,就有如下一段——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公元25年,刘秀开始了新王朝。从此,大汉变成了两个:西汉,东汉。罗马也是两个:共和国,帝国。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侧重于和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对比,自然就不会像其他史书一样把历史事件记述的那么清晰详细,甚至是做了大幅度的取舍,弥补的办法,是在每一卷的附录和本卷大事年表中,把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大事件加以记录,让读者自行对照参考。《两汉两罗马》里甚至还有同时期的东西两个王朝的著名人物小传,也算小小的别出心裁了。
总之,看《易中天中华史》,不但长知识长见识,而且津津有味,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