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韵风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鼎盛时期,一个是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个是才子佳人名满天下的中华民国时期。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除了大批的将相王侯争夺天下,大批的文学才华与军事谋略兼备的文化大师也开始百家争鸣,涌现出我们熟悉的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思想大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治国齐民之道发表不同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判别人的论说,继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对中国后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的楚辞以及诸子百家的散文都是我们书中常出现的文章。
民国时期国共的纷争和日本的侵略也是没停过,前一秒还在伏案写作下一秒可能一个炸弹飞过头上,连性命都难保,更别说随身保护手稿等待发表的机会。也许是因为当时纸媒兴起,民众只能通过报纸书籍获取信息,文字成了独霸媒体传播的宠儿,文人作家自然成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红人。那时的文学带上了太多的政治色彩,新旧思想的冲突,新文学的兴起也形成了各大派系,仿佛武林派系的争霸。有人坚持资本主义,有人坚持社会主义;左翼文学、革命文学、新月派、京派等等代表作家的各种争论贯穿整个民国文坛,文人相轻谩骂诋毁更是当时的"主流"。当时面临终敌的鲁迅铮铮傲骨,他常常说的敌人,其实除了日本人还有文坛上我们熟知的作家,比如郭沫若梁实秋胡适,当时还有一本书《《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被出版,刻薄骂人功力可不仅体现在骂日本人,骂同行的文人也是丝毫不手软。如果放到当今的网络时代不知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可是啊,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玩文艺有啥用啊?
很多年前电视剧《男人帮》的顾小白有句话:"你才是作家,你特么全家都是作家!”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觉得挺好笑的。后来文艺青年成了贬义词,成了网络上被众人“唾弃鄙视”的人群。人们都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竞争大,没几个人会好好看书看你的文章,“文艺青年给人的印象又穷又酸,我只想赚钱,可不敢活的这么文艺!”
民国时期战火不断,政局动荡,但文艺青年个个学识渊博,浩然正气。难道那时候的生活环境会比现在容易?难道那时候的人不想赚钱?难道那时候的人很安逸悠闲?他们不是留洋就是出国,不是出身于清华北大西南联大就是任教于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等名校,出身草民出身富贵的,哪个不是在烽火岁月里保留着那份纯粹的文学理想,哪个不是靠着稿费在战乱中维持了不错的生活。哪个不是才华横溢胸怀天下,谁又会以之为耻呢。本应敬重的“文艺青年”一词,哪里是写几句矫情呻吟,念几句鸡汤,发几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能自称的文艺青年。以文艺青年自诩的大抵是没有真正瞻仰过那些文艺大家,没有看到自己和“文艺青年”的差距。可现在时代不同了:“你才是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很想自己写的东西有人看,于是想办法推广,有一次找到一个运营校园公众号的朋友叫他帮我推一篇文章,他说:“这个实在不适合,你的文章都是比较严肃比较长,我们公众号发的都是校园生活之类的。”他也看到阅读量比较低,他便安慰我说:“师兄,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不适合放在我们这个公众号,但有心人会读懂的。”确实啊,现在没多少人看这么严肃冗长又没几张配图的文章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中大北大几个同龄学生的公众号,才发现他们也在坚持写着又臭又长又没什么人看的文章,并且当读到北大几个学生互相调侃的文章时,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那群人在北大高谈阔论、互相调侃的生活缩影。也想起了我开通公众号初心也就是为了文学写作为了更长远的路,而不是为了运营公众号加入所谓的自媒体大军。
公众号的火爆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只要在公众号叨叨写写便可自称为“写作”,渐渐一种名为“公众号文学”的东西出现。像某蒙那种“咆哮体”,只能算是表达发泄,总不能扯上写作,甚至有人还专门开分享讲座如何提高写作技能创造下一个十万+,从哗众取宠的标题再到剧情反转的“呐喊”,这些都没有毛病,扯上文学写作却是有点扯淡。
想起南方日报的记者项仙君在他公众号写的一句话“舞文岂为荣达,日常聊以销忧”。写作需要观察思考、凝炼表达。写作的节奏慢,常常可以让一个人深思熟虑,和自己沟通,也有了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媒介。当我吸收了很多事物时,只有把它用自己的话输出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它是属于我的。
文学可能是无用的,但它仍有人热爱,仍有人因为它感到快乐,并且愿意把它当做一生的事业,老到走不动的时候还希望能写的那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