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棉花成为全球化商品的背后

棉花作为一种普通的农产品,但它却一点都不普通。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书为我们揭示了棉花作为全球化商品的历史重要性以及背后的故事。

当哥伦布发现美洲、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看似和棉花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又确确实实地将战争、殖民、技术革命与资本扩张构成了一部全球化的全球史。这部历史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暴露了资本统治的残酷和不公。

棉花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跨越文明交流史。16世纪,印度棉布通过达伽马航线过入欧洲,因其质优价廉,色彩斑斓深受人们的喜爱。

17世纪英国托马斯.岶皮伦记载,棉布的价格比亚麻的价格便宜三分之二,而且穿着舒适,夏天穿还轻便。

正是有了这样的需求驱使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棉纺织业的垄断,也间接地使英国本土棉纺织技术革新。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得织工有生产率提高了一倍。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生产率提高了一些。这些技术的革新不仅提长升了生产力,更是将棉纺织业从家庭作坊推向了工厂化,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埋下伏笔。

棉花的全球化进程始终是和资本同行的,它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和市场的扩大化。18世纪的英国的棉制品出口从原来1800年的25%跃升到了1828年的50%,蒸汽机与水力纺纱机的应用使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张也存在暴力和剥削。为获得廉价的原料,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推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让数百万黑奴在监工的皮鞭下采摘棉花。(小时候看过一个外国电视剧就是讲的黑奴种植棉花的事)黑奴亨利回忆说:“我的衣服被剥掉,手脚绑在桩子上,监工用鞭子抽打。”

在印度,英国通过垄断原料供应、倾销机制棉布,让本土手工业纺织业的百万织工失业。虽然这种创造性破坏推动了全球分工,但却是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

棉花的全表面活性剂化史到底是普惠的进步力量还是加剧不平等的工具?有两种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它促进了技术传播与资源优化。比如19世纪棉花机械化生产从英国扩散到欧洲、美洲到印度,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另一部分则认为,这种扩散是建立在殖民之上,被殖民的地方被迫纳入不利于自身的分工。比如印度从棉布从出口国沦为原料供给地,1814年到1835年对英棉布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英国对印棉布出口则是60多倍。

正如作者所言:“棉花产业从欧洲转向亚洲和非洲,便全球供应链中的剥削和不平等依然延续。”

棉花的全球化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技术进步与市场扩张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底线。英国工业革命虽然提高了生产力,但忽视了奴隶和被殖民者剥削的道德代价。19世纪英国通过打着“自由贸易”的口号倾销棉布,其本质是用资本强权重构全球秩序。

历史是一面镜子,棉花的全球化史既是一部资本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全球化不可逆转,但方向是可调整的,资本有着双重性,但道德选择始终存在。只有在效率与相对公平这间找到平衡,才给让棉花这朵“白色黄金”成为连接人类的纽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