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是一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他聪明又自信,擅长辩论,生性乐观,常面带微笑,善于社交,又十分谦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道格都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约翰梅•迪纳是道格的朋友,美国最权威的脑神经科学家,也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普及大脑科学的畅销书作家。他说不少研究数据显示,像道格这样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个可测量的特点是,他们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也称为迷走神经)的潜意识能力非常稳定。
为什么这些孩子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达到如此稳定状态呢?这与父母对他们情感生活的关注方式有关,约翰•梅迪纳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谈到四种教育风格:独裁型、溺爱型、忽略型和权威型。只有权威型的教育风格,才能培养出像道格那样幸福的孩子。
01 四种不同教育风格父母,面对孩子问题的不同反应
你知道自己是哪种教育风格吗?现在设想一个场景,孩子们在走廊里跑来跑去,木地板在他们脚下发出很大的响声,加上他们尖锐又刺耳的叫声,这让正在打电话的妈妈难以忍受。 假如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么反应呢?
如果你厉声呵斥孩子们不要吵了,说自己受不了啦,恐吓他们马上停下来,不然回头要教训他们。那么,你可能是独裁型教育风格。
如果你对电话那头的朋友说:哎,孩子们太吵了,真拿他们没办法。然后继挂掉电话,继续任由他们吵下去。那么,你可能是溺爱型教育风格。
如果你装作听不到,当成什么都没发生,继续和朋友打电话,直到那头的朋友无法忍受挂掉电话。那么,你可能是忽略型教育风格。
如果你会先做个深呼吸,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太大了,看来今天心情都很好嘛,个个跑得像个小火车!你们先到外面跑好吧,屋里跑不方便,等我打完电话帮你们布置一个障碍跑道好不好?现在,请你们帮妈妈个忙,先到后院玩可以吗?那么,恭喜你!你就是培养出道格那样孩子的权威型教育风格。
权威型教育风格妈妈采取的方法,即有效又包容孩子。妈妈不需要怒吼,更不需要威胁和惩罚孩子。权威型教育风格的父母喜欢情绪体验,他们认为情绪体验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
而前面三种教育风格的妈妈,要么认为情绪会让人难堪,应该压抑情绪;要么可以接受正向的情绪,比如开心或高兴,但一些负面情绪应尽量避免,比如愤怒、悲伤和恐惧等;要么不知如何面对情绪,选择逃避情绪。
有个朋友说,疫情在家两个孩子吵得她实在受不了,她常躲到厕所去。这就是不知如何面对情绪,在逃避情绪。
02 为什么说权威型教育风格能够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因为具有权威型教育风格的父母,能够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只有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妥善管理,才能够有效引导孩子处理他的情绪。
要做到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需要在生活中保持觉察。在每一个不舒服的时刻,向内看自己,它是什么情绪,感受是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当我们一次次与自己的情绪共处,细细体会那个情绪,它的到来和离去。我们对情绪越敏感,越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
善于处理自己情绪的父母,也很善于跟踪孩子的情绪,他们会用富有爱心而柔和的方式跟踪孩子的变化。他们知道孩子是高兴、悲伤还是害怕,他们能够准确地解读孩子的语言或非语言信号,根本不需开口询问孩子。
有位3岁的小女孩,父母在她姐姐生日那天给她买了一个和姐姐一样的洋娃娃,然而在姐姐生日派对时她一直闷闷不乐。客人走后她对着洋娃娃说:“我不喜欢这个娃娃!我要姐姐的娃娃!”后来边哭边叫,把娃娃扔在地上。
爸爸看到后问她是不是很伤心,小女孩点头。爸爸说知道她不高兴,因为姐姐得到了所有礼物而她只有一个娃娃,小女孩又点头。爸爸说:“你也想得到那么多礼物却没有,你觉得不公平,所有很难过。”然后又接着说,如果别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也会难过。
最后,爸爸说出了关键,问她想不想知道有个词可以形容这种感受,小女孩继续点头。爸爸把她搂在怀里说:“叫‘嫉妒’,你想要姐姐的礼物却得不到,所以你嫉妒她。”小女孩低声说:“嫉妒?”爸爸肯定地说没错,这种感觉很不好受。小女孩说她一整天都在嫉妒,然后一头扎进爸爸的怀里。
正是爸爸对自己情绪清晰认识,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女儿的情绪。当然,孩子也需要独立的空间,过度的关注会干扰孩子的自我调节。我们需要根据孩子变化和反应寻找平衡点。比如,孩子每次打嗝、咳嗽或嘟哝你都积极反应,反而会阻止孩子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
只有那些能够根据孩子的变化做出恰当的反应,而不是我行我素表达爱意的父母,才能够创造出最安全的依附关系。
对孩子而言,当他们面对负面情绪时,“如果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们的清晰世界就会成为各种生理体验的大杂烩而混乱不堪。”
孩子很早就能感受到恐惧、厌恶和高兴等情绪。但是,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中枢就像两个互联的神经系统,孩子大脑中的这两个系统还没有很好地连接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经常哭着找父母,让他说怎么了他不说的原因,他还不知道怎么说。
03 面对孩子的激烈情绪,父母如何正确应对?
约翰梅迪纳谈到正确应对孩子激烈情绪的四个要点:跟踪孩子的情绪;说出情绪;直面情绪;无尽的共情。
正如前面3岁小女孩的例子,爸爸做看到了小女孩一天都不开心,当客人走后看到了她的情绪爆发,爸爸做到了跟踪情绪。同时对情绪进行了标注——“嫉妒”,并教孩子说出情绪,当小女孩明白了自己的情绪,说出来时便理解和接纳了自己的情绪。
在整个过程中,爸爸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接面对小女孩的情绪,然后对她无尽地共情,说出她的伤心,她没有得到姐姐那么多玩具……
研究显示,那些培养出幸福孩子的父母都有标注情绪的习惯。如果父母经常教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善于安慰自己。有时候,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就够了,因为大脑有一条规则——标注情绪能够舒缓剧烈的情绪。
让我们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做权威型教育风格的父母,正确应对孩子的情感生活,培养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