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出了“舆论的次理论”这个概念,他认为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在舆论的世界里,分布着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其中,反主流舆论是主流舆论的一个对手,主流舆论的传播效果有时候甚至还比不上反主流舆论,它一定是一种有害的舆论,所以在舆论场中很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反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其实也是主流舆论的方面,但它的作用没有反主流舆论大,它只是代表反对声音的存在,不一定要消除和控制它,但反主流舆论是很恐怖的,它要的是取代主流舆论的目的。
作者认为外主流舆论是一种小小的叛逆,并不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舆论的主要功能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争取朋友的目的就是要孤立敌人,如果外主流舆论无害,主流舆论最好的策略就是与它和平共处。主流舆论要把打击的目标最小化,集中力量攻击反主流舆论,因为只有反主流舆论才会直接威胁到主流舆论的地位。这也是舆论战争的智慧。之前网络上给杜甫画画很火,很多人大显才艺,这次恶搞激怒了一些学者,《中国青年报》发文呼吁大家理性和宽容地看待这一系列的“很忙”现象:“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忧国忧民、多年不变,不符合流行文化的标准,学生、网友们想要再创造,‘娱乐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但其实对学生来讲,他们对杜甫是很敬佩的,也乐于学习杜甫的诗作,这样的“恶搞”其实也代表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如果画的是其他外国诗人,可能还不能引起热跟风,再说如果画了外国诗人,生气的学者可能还更多。所以我认同作者的看法,外主流舆论可以成为主流舆论的朋友,争取到了这个朋友,主流舆论的力量可以变大。次主流舆论是小小的叛逆,辜鸿铭在北大第一次讲课时,学生们看见他还留着辫子,立刻哄堂大笑。他却淡淡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霎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辜鸿铭的辫子就是小小的叛逆。作者还举例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到龙宫取定海神针,但是这没有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反感,相反认为孙悟空是一个勇敢和顽皮,他的最大优点是尊师重道、正义,所以小小的闹并不是大问题。不过我对于这个次主流舆论和外主流舆论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我认为它们都可以看做是小小的叛逆,都可以作为主流舆论的朋友。作者认为周杰伦最早歌曲《双截棍》属于外主流舆论,甚至徘徊在逆主流舆论的边缘。当满城小朋友都在唱“快使用双截棍”时,好多大人有些担心,这不是丛林社会吗?这个时候,没多少父母会支持孩子去听周杰伦的演唱会。但当2006年《听妈妈的话》出来之后,一切开始改变,妈妈们心甘情愿陪着孩子一起去听周杰伦的演唱会,可能整场演唱会其他歌曲都不会唱,但当《听妈妈的话》乐声响起,妈妈们含泪跟唱。这首歌让周杰伦的形象从逆主流舆论的边缘一举扳回到次主流舆论。这就是一种小逆模式,种下的是外主流舆论或逆主流舆论,但结果收获的是主流舆论的话,这种转换和反转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一直有个刻板印象认为主流舆论就是正确的、正义的,其实主流舆论不过是某个时代某个舆论场里主导的舆论产物,主流舆论有好坏之分、新旧之别,所以才有主流舆论的竞争与更替。所以有时候很多人认同的常识被当做主流舆论,这是刻板印象。主流舆论通过禁忌及规训的方式发挥作用,会传播主流舆论的才是传播的高手,争取到外主流舆论和次主流舆论的也是传播高手。故事传播是主流舆论最好的传播方式,仪式化是主流舆论传播的极佳路径。因为仪式化可以让情感得以寄托或宣泄,并对主流舆论进行神圣化。仪式化的东西不怕重复,就怕不重复,这就可以破解主流舆论因为常识、常理或老生常谈的不新鲜而失去关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