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100天
这些文字从6月码到现在
好在,空间不再构成阻隔,想您的时候,您就浮现眼前,在心里就可以和您对话。
我们都好,您也好好的
父亲兄弟姐妹共八人,他排行第五,所以长辈们都叫他小五儿、老五子,同辈的弟妹都叫他五哥,乡亲叫他赵老五。
以前我还小的时候,他就经常提起自己小时候上不起学的事。小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初中才上了没几天,我爷爷就说:“明儿别上学去了啊,下地干活去吧!”他的初中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女老师,替他可惜,劝他上学,甚至愿意资助他。但父亲还是倔强地选择了扛起养家的担子,第二天就真的下地干活去了。他先是赶马车,后来成立生产队,他拜师学开拖拉机,十里八乡的收割、耕地、跑运输。
父母刚结婚的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在老院子里,当时叔叔和老姑也还没结婚,都住在一起。他们的全部全部家当就是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两个木箱(母亲的嫁妆)。我三岁多,妹妹还还不到1岁的时候,父母硬是盖起了自己的房子,三间北房,两间东房,一直住了三十多年,直到2013年拆迁。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队分田到户,父母分得四亩多田地,主要种菜卖菜,也养几头猪,还养过鸡,少说上百只吧,卖鸡蛋。后来,他又在乡里的钢窗厂开大货车。自己承包过一辆东风卡车跑运输,还开了好几年出租车,直到接近退休年龄。
前些日子我忽然想到从童年在家庭中的生态位来理解父亲。他是八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五,排行中间的位置最容易被忽视,加上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更是缺少疼爱。据说小时候连温饱都很成问题。父亲自己也多次说过,窝头咸菜加凉水,能吃饱了都是美事儿。
不过还好,父亲是那种生命能量很强的人,不仅体格健壮(据说这是我姥爷看好他的最重要的因素,那个年月,有个健壮的体格,能靠体力养活家人,都是幸福的),而且闯劲儿十足,还有一身的侠义之气。曾经想去参军,却被奶奶拦下了。如果父亲真去参军,恐怕也就不会跟母亲结缘,也就不会有我和妹妹了。
从那段贫苦日子里走过来的父母,其实都属于安全感、信任感不足的人。但是父亲有强烈的一家之主的意识,他在家庭责任这方面自然要多承担一些,自我感觉一直很好。
父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仅是遗传、基因上的,更是文化教养上的。
在这么一个纯纯粹粹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可能是第一个超级重视子女教育的成员。他一次次地用自己的辍学来说教,甚至声泪俱下,都深深地烙在我脑海里。他给我织了最大的字——“信任”!
那时候的乡村小学教育也还没有被过度的应试裹挟,加上我从小比较乖,很快适应了学校学习,而且学习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什么苦差事,轻轻松松就考上了区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填报志愿,父亲全让我自己选择,不干预。后来上中师,保送上大学,我成了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一直引以为傲。大学毕业找工作也是一样,都是我自己做决定。结婚以后,我和明华开车回湖北老家过年,他一路支持,一面叮嘱路上的各种注意事项,一面坚定地支持信任。后来他跟公公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才说出他不曾告诉我们的话:他心里怎么能不担心呢,万一路上出意外,那是两个家庭的悲剧啊!但他还是选择信任和支持,就像雏鸟总要飞出巢一样,他也要让我们自己去飞!包括后来我辞去公职追随南明,他本来也是坚决反对的。但是很快就改变了立场,默默支持,也是信任啊!
来自父亲的信任构成了我最重要的生命基底。
另外一样来自父亲的馈赠就是内心里对善与美的追求。父亲身上的侠义之气,对身居高位者的不阿谀奉承,求学路上,他从来都是明言,不会为了让我上个好学校而去求人走关系,全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我。
曾经为一件事感到好奇,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几年,曾经满怀梦想,但是现实总是残酷;也曾被大家习以为常的不成文的规则裹挟着就那样过日子,甚至也有机会成为这个体制中更高位置上的角色,但是我内心深处还是有另外的渴望,那声音一直没有被完全湮没。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吗?现在想来,这里面定然有父亲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样来自父亲的馈赠,就是安全。幼年断乳期,我被送去亲戚家,每天是父亲下班后到亲戚家来陪我,晚上我就搂着父亲入睡。这些肯定肯定不是我自己记得的事情,而是后来听父母讲的,但是那画面感极强,就好像它本来就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地记得。
妹妹出生以后,妈妈自然要多多地照顾妹妹,还不到3岁的我,一定是觉得妈妈更爱妹妹,不爱我。所以父亲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了支撑起我那片天空的人。
我成年后,父亲曾经谈起,因为我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他心里一直有种愧欠的感觉,所以后来生活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很多事情上他会有给我补偿的想法。
记得初中时,一次上学时正下大雨,瓢泼大雨,平时我是骑自行车上学的,那天,父亲开着东风大卡车把我送到学校。
记得成为准妈妈后,我暂时告别了讲台,在二楼团委办公室做些文案工作。接近下班时间,听见窗外一声熟悉的咳嗽,就知道父亲到了(我开车不方便,他来接我)。从窗户往下面一望,准能看见父亲在某个树荫里,我们互相打个手势,甚至不打手势,只是一个表情,就能心领神会,那种默契微妙而甜美。
其实,成年后跟父亲的交流并不多,甚至有时候我都很难理解他。他当了一辈子司机,跑过很多地方,每次聊起以前跑长途、开出租的经历,都乐此不疲,不管听者是不是真的感兴趣,他都兴致勃勃地讲。退休后,他却很少愿意出门,就像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样。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看电视,就是抽烟、喝酒、打麻将,不锻炼身体,不出去旅游。后来慢慢调整到一个比较健康的节奏,每天早上打篮球,下午跟一帮伙伴聊天。那几年我们之间真正的交流少得可怜,有时候一开口就是不愉快。
父亲生病以后,他的生活彻底变样了。住院期间各种检查,病痛,加上各种受限制,要不是父亲乐观,真不知道得苦成什么样子。后来不住院的时候,会跟母亲一起外出,公园、商店、游玩,这在以前真是难得一见的事。
生病的两年时间里,几度进入非常危险的状态,几次让我感到死亡即将来临的畏。但是,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几次危机都神奇地渡过了,父亲的状况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身体状态好些的时候,他就不闲着,折腾。去年春天竟然愿意跟我们到运城住了些天,路上还到了平遥古城,去洪洞寻根问祖(他一直说祖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来的);暑假为了减少我们两地奔波,跟我们一起去湖北我公婆家住了一段时间;去年秋天,执意驾车到河北白石山旅游。这次出游以后,回家就病了,挺重。后来跟他聊起这件事,他自己说,总感觉自己的身体还能像以前一样好。
身体再次稍有好转,他还是那样,不闲着。春节的时候去走亲戚,看自己最想看的人。家里的大事小情他也特别上心,从交物业费到柴米油盐,他都惦记着,出门就一定会去超市,买回来的东西远远超出当时的需要。
任性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从南四环外跑到西四环外去,只为舒舒服服泡个澡,却害得母亲替她担心,最后还是妹妹去把他接回家。糊涂的时候,跟母亲一起上街买东西,两个人走岔了,电话里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在哪里,又费了好大好大周折才与母亲会合。
曾经非常不理解在病中还那么折腾的父亲,但是后来也慢慢理解和接纳了。人,只要还活着,就不可能停止折腾,不折腾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每个人折腾的方式不同罢了。选择自己的方式去折腾,总比陷入对死亡的恐惧而一天天数着日子过要强多了!换做是我,也会折腾!
那些日子,我多数时候不在家,全靠母亲、妹妹、妹夫照顾父亲,还有姑姑、叔叔、大爷们帮忙。妹妹家二宝还小,母亲身体也不是太好,妹夫工作压力很大,这些日子啊,真是辛苦他们了!
父亲病得最重的时候,有几次我也请假回来照顾。有时候也会被被眼前的问题所困,陷入情绪中。但是最终,我们一直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一家人!
暂时离开校园,离开孩子们,面对各种日常琐碎,会有些不适应,同时也给我机会一次次地去“面对”这个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当呼吸化为空气》《最好的告别》成为那段日子对我最好的营养。
6月,父亲的身体又不好了。前一次我离家返校的时候,他执意要去舅舅家,劳累、着凉,又病重了。
这次,父亲走了……
有一天
我也会走
所以
活着的日子
要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