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这本书我的观感一直都还不错,给了我很多关于管理和领导的启发。特别是今天学习的这一章节“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在之前领导和同事的分享中我也多次听到了这个理论。但是,不得不说今天通读了这一章节让我很失望,甚至可以说毫无实际性的收获。整个篇章都在偷换概念,假设条件,反反复复的说那两句核心观点,实际上毫无佐证,让人食之无味,无法信服。所以,我准备吐槽一下,肯能是我认知尚浅,但是此刻这样牵强的内容我无法认同:
首先,一上来就把菲德勒搬出来,介绍说这些核心观点都是他提出来的,此刻已经在有意撇清责任。核心观点就是“领导效果是完全视环境条件十分有利来决定的。”这个核心观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由单一因素决定,领导效果更不可能,这忽视了领导者作为人类,作为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学范畴,采用绝对、一定、完全这种武断、以偏概全的词语都是疑似神经症患者的并发症。
建立在一个无法信服的观点之上的详细举例,影响环境的条件有三个:
第一: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
领导者和员工都是人,人与人相处,工作关系之间的人际交往不是领导风格的一部分吗?那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明确一下说明说明叫“领导风格”?我们夸张的说,如果领导是盛气凌人的、毫无尊重的风格员工也要去适应吗?是不是违背人性了呢?这样的理论动机无法稳固。
第二:职位权力
领导者的职位权力的确会对领导者的风格有所影响,比如权力大的可能会强硬一点,权力小的就会和善一点,这两种领导我也都见过。但是,这里说了是环境就是和领导风格没关系?那到底什么是领导风格呢???
第三:任务的具体化
这一条指的是下属担任的工作任务的明确程度,工作任务是否明确!我更奇怪了,这难道也不是领导者自身的工作风格决定的吗?有的领导布置工作比较注重细节,任务下达很明确甚至反复确定。而有的比较粗线条,甚至有的不懂装懂,更有甚者喜欢自命不凡故意含糊任务让下属领会。这些也是员工可以去调整和顺应的吗?
所谓管理风格,就是之领导方式,也就是领导对待被领导者的行为模式。道理极其浅显,不同的行为模式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
最后,作者提出中庸的观点,也就是在模糊核心观点。说领导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通情达理,有的雷厉风行,所以风格各不相同。不好意思,你这提出的也都是优点好吗?领导的风格没有不好的吗?还是故意回避核心问题,故意装无知。
所以,提出理论还是要负责任一点的好,讲道理就要严谨且有足够的依据,不能为了博眼球而牵强附会。作为一名领导者,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有很多共同点可以统计的。每一种领导风格也一定有他的优劣,及时在不同的三点所谓的核心条件下也会有所差别。我相信,在完全一致的环境下,不同的领导风格也一定会产生决定的差异。
反复强调那一句“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万事皆有可能,这就是一句废话。每个人理论上还都有可能成为总统呢,你能说这样的几率不存在吗?
上一次和同事们的交流中我就没能理解这条理论,我当时以为是自己没有学习具体内容所以认知落后了。今天学习完依然觉得这个理论很荒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不完全否定,但是我保留意见。
这里的内容我只赞同一点,那就是无论领导风格如何,一定要以完成目标为前提,在无法更换领导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尝试去适应领导的风格。但是,如果领导风格不适合当下环境,不利于团队和谐,无法带领团队走向成功,作为他的领导我是一定会把他换掉的。如果是员工,我会努力完成任务,但是绝不恭维和逢迎,领导职位本就是适合的人居之,不适合我就会想办法把你干掉,这才是真的为公司发展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