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拉”是大友克洋花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一部漫画(动画又花了9年),作为典型的反乌托邦迷幻现实主义题材的漫画,“阿基拉”展现给观众自然不仅仅只是浮于表面上那些迷幻的日式赛博朋克风的场景和高超的绘图技巧 更重要的是“阿基拉”承载着大友克洋那代人对日本战后社会几十年快速发展的思考和担忧。
大友克洋的作品总是以人性与科技的斗争为主导并透露着这样的一个观点“科技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科技对人类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科技的人类本身”。他的作品也总是会引导观众去批判性的思考当下的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风险将会对未来的人类造成的什么样的危害。
虽然我们可以发现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将悲剧设定为剧情的结尾,但这不恰恰就体现了大友克洋的作品是虚构的真实而不是真实的虚构,没有刻意的去迎合观众的期待,而是反应由于人类狂妄之大的现实,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悲剧。
大友克洋的漫画场景大多都以灾难,科技,暴力,核爆炸,政治制度等关键词扯上关系,而事实上这些关键词赤裸裸的都响应了日本近一百年来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大友克洋(bron.1955) 这代人见证了日本战后的城市废墟,国内政体的混乱和国外政治的干预引发的社会不安与动乱,也体验过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的红利,正是这样大起大落的日本社会的背景和历史的记忆,激发了大友克洋的创作灵感,为“阿基拉”这部漫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友克洋和大多数漫画家不同的是 当大多数人还处于普世价值观中的时候,25岁的大友克洋就已经开始通过漫画/动画的形式传达出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当下纸醉金迷的日本社会的担忧。
大友克洋的才华放到现在也是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 。1982年 28岁的大友克洋开始在日本讲谈社旗下的《YONGER MAGZINE》杂志上开始连载,1993年 39岁的大友克洋完成了整部漫画的创作。在漫画连载的期间大友克洋就已经决定将这部漫画制作成了动画电影,因此在1988年“阿基拉”的动画电影正式上映并担任编剧,当即就在全球引起了一波热潮。
大友克洋的“阿基拉”所描绘的是31年后的当下,即2019年的日本社会。大友克洋将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整部漫画的支点,支撑起了整个虚构的日本社会。在未来东京世界所呈现的光鲜亮丽的表面下,隐藏着的却是混乱的政治体系和人们扭曲的价值观,反政府游击队和军队相互敌视,街上的游行每天都在和警察发生着冲突。
“在大友克洋所描绘的未来世界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照射在不同阶层人的脸上 投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欲望,软弱无能的政客们 寻求存在感的年轻人,被科技渗透的社会所有的一切仿佛是一张大网,将所有人笼罩起来,人们被资本控制,沉醉在消费主义的浮华,被困与霓虹编制的陷阱,随着膨胀成了无底洞 直到救赎以灾难为代价再次降临”。(网易王三三)
而这样的社会状态刚好对应了日本战后几十年来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和7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病态的现象,只不过这些细微的社会特征被当时年仅28岁的大友克洋用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到了漫画/动画中 成为了日本漫画和动画史上的经典,巧合的是 这部动画电影上映的3年后,巨大的经济泡沫开始破灭,日本开始从极端回到了正常的道路,虽然直到今天日本仍然还没完全走出这场经济泡沫的阴影。
对资本的盲目崇拜, 日本政府的欺软怕硬,科技和自然灾害的防御机制的缺失 这些问题造就了大友克洋的对世界和社会的思考。
“阿基拉”同时也是部泛神论的漫画/动画作品,充斥着大友克洋对精神哲学问题的思辨 自我,本我,超我和他者,这些问题都融入到了整部漫画中的各个细节和人物的设定,不夸张的说 任何的一帧画面都值得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正是这样的严谨的思考和推敲才得以让整部漫画/动画达到业界的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对于标题的“最强之预言漫画/动画”其实不过就是个幌子,吸引眼球罢了,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人们总是会被这些无意义的标题所吸引,而忽略了真正好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中国人沉浸在消费主义的浮华(每年的双十一都破纪录),快速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房地产泡沫,近期的香港人民街头的抗议,中国现在所经历的经历不正就是上世纪末的日本?而关于中国的未来将要面对的困难还得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克制与思辨。总而言之,不管是艺术,摄影,漫画还是电影,好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启发,而大友克洋的“阿基拉”正是这么的一部深刻且耐人寻味的漫画/动画电影。
最后的最后,的确,这部漫画准确的预言了
1.2013年日本东京附近的第二次日本大爆炸----福岛核爆炸(虽然是自然灾害引起的,但总的来说是爆炸了)
2.2019年日本政府提高全民消费税,日本群众上街抗议
3.2020年东京的奥运会
当人们还在沉浸在普世的价值观中不能自拔,大友克洋早已微微一笑,骑着拉风的摩(版)托(权)车(费)飞奔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