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从8月24日至今,日本肆无忌惮排放核污水已近半月。作为水产消费大国,且与日本隔海相邻,其行为对我国相关产业、及社会情绪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内水产贸易、水产食品等市场首当其冲:先是24日当天,海关总署宣布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紧接着,国产水产(以海鲜为主)也遭受牵连,多地海产面临消费者质疑;此外,熟悉的“抢盐潮”也再次出现……放眼未来,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行为恐将持续,并对我国水产市场造成更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水产贸易、水产产量、水产结构等多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来推测国内水产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动与机遇。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必要的名词释义:
水产,是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经济动植物或藻类的统称。一般分为淡水水产和海水水产两大类,受核污水直接影响的以海水水产为主。
水产产业,指与水产相关的养殖、捕捞、贸易、加工等行业。我国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与部分南方内陆省份拥有规模庞大、发展成熟的水产产业。
二、我国水产市场分析。
1、对日进口量较少,可替代市场充足。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从2023年1-7月我国水产进口来源来看,来自日本的进口额仅19.4亿元,排第11位,约占总量的4%,其重要性并不显著,可由其他市场轻松替代,暂时不会对我国水产进口造成明显影响。当前我国水产进口较多的国家是厄瓜多尔、俄罗斯,1-7月进口额分别为156.3亿元和117.3亿元,是唯二超过百亿元的进口市场。但随着核污水扩散范围增大,长期内环太平洋海域各国水产进口安全风险将增高,而俄罗斯水产多位于北冰洋,或有望成为未来我国水产进口的主要来源。
(数据来源:日本农林水产省)
虽然在我国水产进口额排行中日本仅位列11,但在日本水产出口额构成中,我国却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2022年,日本水产品出口前五国家/地区中,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位居前二,出口额远超其他地区。在日本宣布排放核污水后,大陆与香港皆暂停进口其水产品,两大市场的缺失,将对其水产养殖、出口造成重创。此外,据我国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7月我国从日本进口水产品总额为19.37亿元,在8月份停止进口后,2023年进口额将远低于2022年的33.96亿元。
2、自给能力较强,进口需求不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18年以来,我国水产产量逐年升高,从6458万吨增长至6868万吨,远高于进口量。以2022年为例,进口量(454万吨)与国内产量之比约为1:15,表明仅依靠我国本土水产产能,便基本可满足绝大多数消费需求。当然,我国水产中也包括淡水水产和海水水产,由于地理位置和洋流运动,数月后海水水产不可避免的受到核污水影响,届时淡水水产、及陆地肉禽类将发挥关键替代作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018-2022年,我国水产的进口量处于340-454万吨之间,最高为2022年的454万吨。与我国国内水产近7千万吨的年产量相比,很明显进口需求量不是很高。此外,据相关机构统计,我国水产进口构成中:对虾18%、狭鳕13.5%、墨鱼鱿鱼6.7%、巴沙鱼5.5%、扇贝2.3%、其余为多种分散品类,无过于集中的进口品类需求,因此对个别市场的停止进口基本不影响水产品丰富性。
3、海淡水产均势将变,海产产销量或锐减。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22年,我国海水水产与淡水水产的产量比例为50.4∶49.6,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459.5万吨,同比增长2.13%;淡水产品产量3406.4万吨,同比增长3.13%。受日本核污水排放影响,消费者对水产消费信心陡降,今年下半年国际水产需求预计减少,国内水产、特别是海水水产产量将受一定影响。此外,海水与淡水水产的市场平衡局面将被打破,不受核污水直接影响的淡水水产将代替海水水产,满足更多消费需求。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从2022年我国海水水产构成来看,贝类水产产量最高,达1605.9万吨;鱼类为834.4万吨;甲壳类、藻类产量相对较少,分别为383.8万吨、273.3万吨。而由于核污水影响,产量多、规模大的品类,如贝类、鱼类海水水产或将遭受更大的冲击,亟待相关部门、行业自身做出相应措施以应对市场变化。
4、我国水产出口量大,下半年或受影响。
(数据来源:各国相关协会、部门)
在2023年1-6月世界水产出口额排行中,我国以接近百亿美元的出口规模高居榜首;其次为挪威,达75.1亿美元。智利、印度、西班牙、加拿大、荷兰、印尼、泰国等也有不少出口量,基本在24-40亿美元区间。整体来看,出口额前9的国家/地区中有4个亚洲国家、3个欧洲国家、2个美洲国家,以亚洲国家居多,在世界水产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受日本核污水排放影响,未来各国水产品出口格局将迎来较大变动。以我国为例,即将遭受污染的海水水产品出口受阻、及本国淡水水产品自给替代出口等,都会对出口规模产生巨大影响。
5、水产加工海产居多,加工业转型量大。
在水产市场中,水产加工是连接水产养殖和水产物流、销售的重要一环,发挥着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消费市场等作用。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331个,水产加工品总量2147.79万吨。其中,海水水产加工1709.15万吨,淡水水产加工438.64万吨,海水水产由于规模化程度高,占据着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要产能。但在不久后,核污水对我国海水水产的危害持续增大,其消费量、生产量将明显下降,相关水产加工产能也会由海水水产转移到淡水水产,促进水产加工业的格局转变。
6、近期水产相关动态。
投资市场方面,自8月24日起,以养殖水产为代表的淡水水产板块走热,多家机构均指出,国内海水水产即将受核污水影响而存在食用安全风险,淡水水产会发挥替代效应,占据前者的消费市场,这将推动淡水水产链条上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等一系列产业的快速发展。
消费市场方面,一边有海鲜产品直播间遭观众/弹幕抵制,另一边是部分消费者趁未受污染前抓紧食用/囤积,非日本来源的冷冻海鲜甚至一度出现热销局面。整体来看,日方排污对我国本土消费市场影响尚小。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海洋伏季休渔结束,9月16日我国多省全面开海在即,届时所捕捞大量海产能否顺利进入市场、并被消费者所接受,犹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行业之上。
政府监管方面,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皆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明确表态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加大对外来、及本土海洋水产品核污染风险监测力度,确保进入消费市场的水产品安全可溯源,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
三、结语。
结合前文分析,我们最后从短期、长期两个时间维度来概括日方排放核污水对我国水产市场的影响。
短期内,核污水对我国水产市场并无明显影响。一是由于我国水产进口来源中日本占比较少,可替代市场丰富;二是我国水产产量和自给度高,仅依靠本土水产产品便可满足消费需求。此外,太平洋洋流流向使得核污水暂时不会影响我国近海海域(相关机构预测为7-8个月后),因此当前国内水产产品并无污染风险。
但从长期来看,核污水持续排放终将改写我国水产市场格局。一方面是淡水水产对海水水产的替代,随着污染领域扩张,我国海水水产必将受到直接影响,一旦出现放射性元素超标,其消费量、生产量毋庸置疑会快速转移向淡水水产。另一方面则是严重影响水产贸易现状,为进口安全合规的水域水产,会导致我国水产进口源的较大变动;而本土水产更多用于满足国内市场,则会使得我国水产出口量减少。当然,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国内广阔消费市场的支撑下,淡水水产将迎来一片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