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①夜泊
张继②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③城外寒山寺④,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
②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人,登天宝进士第,唐代著名的诗人。大历中,弃笔从戎,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分管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任盐铁判官一职一年余即病逝。为人耿直,为官清廉。
张继一生创作的诗作等身,但流传下来的不足五十首,结集为《张祠部诗集》。其诗作爽朗明快,比兴手法的使用悠远而深刻,《唐才子书》中称他“为文,不雕自饰,风姿清迥”,即是指其作品不加雕饰,自然精巧。《全唐诗》录有其诗一卷。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名。
④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据传唐初著名僧人寒山曾住此,因而得名。
名家点评
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沈德潜)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刘学锴)
赏析
唐肃宗至德年间张继曾游吴越,诗当作于此时。诗题“枫桥夜泊”清楚地点明了此次停宿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简洁明快。
诗人纯用白描,由残月、栖鸦、枫树、渔舟、寺院、客船、枫桥和江水,八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画面。
第一、二句描写的是诗人所见的情景,又有朦胧虚空之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月落惊乌,显夜之寂静;月夜乌啼,露声之惊心;秋月秋霜,即感之冷寂;朦胧江枫,感望之阴森;渔火摇曳,品人之寂寥。各种景物错综交织,尽显诗人的愁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在客船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突然一声悠长的钟声穿破夜幕,从寒山寺的方向杳杳传来。“到”字,赋予原本无形的“夜半钟声”以拟人姿态,愈发耐人寻味。
全诗用“愁”字统领,似蒙着一层感伤的薄纱,在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间激荡着诗人的思绪。多样的景物、多样的色调在微茫的星光和渔火的掩映下,彼此映衬,交相呼应,烘托出秋的凄清和夜的幽静。
处于画面最中心位置的是停泊在桥畔的客船,江水在朦胧的月光下泛着银光,片片渔舟,点点渔火,在夜色中依稀可辨,寒山寺既远居画面最远处,但又不游离于画面之外,整幅画面远近分明、层次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