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时候命方君子
这说起来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吧,电视剧、电影姑且不谈,就多情节其实你看个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小时候听过的哪个故事。看完原著一半算回忆,一半算致敬。
看封神演义的第一感觉首先其实是怎么这么多字不认识,我简直是文盲;这个词语字我都认识可是合起来我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遣词造句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和一贯明清小说的风格一样经常会有诗词歌赋的出现,有些诗句描写的还是蛮有韵味的,虽然我经常会跳过这些。在一些俗语的应用上似乎有些穿越,有些句子应该是在殷周之后才出现的,也被书中的人物引用看起来就觉得有些怪怪的了。
小说从明代开始发展到现在真的不得不说改变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描述方式上和想象力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想来封神演义当时在明代开始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和他出现的时间刚刚好外加丰富的想象力和神仙体系是分不开的。如果不考虑历史地位就放在现在和一些洪荒流的网文真的没有什么可比性。就文字描述方面尤其是各路神仙妖魔斗法的场面描绘的却是比较简单粗暴,你的法器厉害你就赢了。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发到网上去估计很多人都不愿意看的吧。
在故事整体构架上,感觉就是几派人在那边安排岗位的故事,传统的佛道儒的几方势力都登场,而且角色设立的还比较精巧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应该和西游记一样涉及到了佛道之争。阅读完了以后瞬间觉得,这姜子牙也太水了吧,说好的用兵如神呢,一点都没有看出来,从头到脚只有看过使用了诈败计,行军打仗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夜间防劫营等等一些列即使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一些简单军事常识都没有看出来。对阵相当的简单,斗将然后就是冲杀,这有谁不能做到的吗?整本书中说要砍人的次数也比较多,而且理由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奇葩。似乎很多人都有卜卦的能力,那为什么不事先都占卜一下呢,非要等出事了才占卜说:啊,命运如此。
对,命运!整本书的命运色彩非常严重,似乎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好,人只是按照命运在行事,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或许有的时候真的我们再怎么努力都对抗不了命运吧。希望命运能善待我们一些吧。
十绝阵的设定就更加奇葩了,好端端的非要十个人去送死,然后这十个人的死对于破阵还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就很不人道了。武王姬发,纯粹就是酱油角色从头到脚就是相父说的对,按照相父说的做,话说仁德之风在哪里,完全看不出来。杨戬和哪吒的主角光环严重到我怀疑其实只要他们两个武将就够了。所有武将在对战之前的对骂都是差不多的台词,做的动作也都是差不多的。这就有点脸谱化了。
人设上几乎人人都是动不动就大怒,说两句话就大怒,简直就是暴力娃娃。各个所谓的修道之人,神仙之流也是感觉有点小气。最后三妖为纣王去劫营的时候真的还是蛮感动的,这应该是全书唯一一处真的有动情的地方了吧。
事件上,所有的事件总后都可以归结为不作死就不会死,所有的故事发展几乎都是因为自己作妖作死的,简直了,所以说人啊千万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作,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容忍你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