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4》
作 者
费正清,崔瑞德
关于作者:
费正清,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头号中国通”,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崔瑞德,西方对中国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作为总编辑,两人前后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汇集世界范围内历史大家的毕生研究成果,成就了这部外国人研读中国历史的经典传世之作。
关于本书:
本书以“研究”为切入点,在一个时代一册的体系上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它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微观视角的审视,着重对微观层面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对历史进行对照反思、找出历代王朝更替的真正动因,是历史爱好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必备选择!
核心内容:
从元朝的灭亡,明朝皇权的加强和明朝的厂卫制度三个方面,解读元朝与明朝的兴衰历程,总结朝代更替的一些教训。
一、重武轻文,让元朝走向灭亡
建立元朝的蒙古人是游牧民族,祖祖辈辈讲的都是跑马圈地,用铁骑和马刀说话,而汉文化,从骨子里就是一种定居的农耕文明,直到蒙古人入侵之前,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动荡、碰撞、最终沉淀起来,形成了国家认同、法统理念和民族意识等等一系列体系,游牧民族和传统汉文化和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冲突。蒙古人对中国的征服是通过武力实现的,这种征服的特点是快速、高效、不过只是形式上的,在精神层面上,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完成之前中原上千年的演化历程。
蒙古人在毁灭宋朝以后,并没有积极采纳汉文化的治国思想,即儒家思想。直到元朝的创立者忽必烈去世之后的二十年,才恢复了科举考试,但科举的规模非常小,汉人真正能够做官司的比例也非常低,这对之前用科举制来选官的汉文化地区打击非常大。无疑于堵塞了一条重要的社会上升通道。没有了这条上升通道,民间的力量没地方疏导,导致了地方农民起义频发。元朝刚刚建立时,各地的起义就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了元朝的灭亡。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重武轻文的态度。
蒙古来了南宋统一中国之后,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这些战争需要庞大的开销,导致元朝政府不断向民间征税,但由于连年的战乱,再加上当时在中国北方普遍发生的自然灾害,大量土地抛荒,老百姓根本交不上税,最终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起义。在持续不断的起义以及一系列内忧外患中,元朝最终灭亡了。
二、对胡惟庸案的处理,让明朝的皇权空前提升
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作为皇帝,要面对各个地方的公务,管理武百官司,相当不容易。所以,在中国的历代王朝里,都出现了一种介于皇帝和文武百官之间的官职,叫做宰相。宰相是政府的首脑,是所有官员当中地位最高的那个。
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时候,皇权和相权都有着很大冲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贵族政治盛行,朝廷上下基本都被大家族把持着,甚至连皇帝都成了傀儡。借鉴这种教训,隋唐开始设立“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按唐朝的规定,三省的长官全都是宰相。这是相当于把之前的宰相权力化整为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但即便这样,类似的威胁还有一直存在的,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才被彻底解决。胡惟庸,是明朝初年的中书省丞相,公元1380年,被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的名义杀掉。朱元璋借这个机会彻底取消了宰相制,用内阁制代替。此时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已经无法同日而语,它使得以往和皇帝抗衡的力量不复存在,明朝皇帝的权威得到了空前提高,这也为后来中央集权向顶峰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厂卫制度,严重破坏了明朝的管理秩序
在胡惟庸被杀之后, 案件的审理却一直没有结束,随着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朱元璋想要更密切关注手下的大臣,因此派遣了锦衣大卫来执行监视打探任务。
卫,是明朝军队的一种编制,一个卫将近5600人。在明朝刚刚统一中国之际,为了维持政局稳定,曾经设置了很多卫,比如天津卫、威海卫、孝陵卫等等。锦衣卫,是明朝众多卫当中一个很小的分支,主要负责皇帝出行的銮驾和安保工作。
最早的锦衣卫并没什么权力,直到胡惟庸被杀之后的第三年,朱元璋干脆把锦衣卫改成了一个常设机构,给它赋予了巡查缉的职能。锦衣卫的首领被称为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任何人,并且,审讯都是不公开的。这给明朝的管理秩序带来极大的混乱,扰乱了明朝的司法体系。
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的皇帝,又先后设置了东厂和西厂,这都是彻彻底底的特务机构了。专门针对当时的名人,高官司和皇室贵族进行监视,可以根据单方面收集的情报直接抓人并进行开刑讯逼供。甚至在明武宗正德年间,还设置了一个叫做内行厂的机构,它的侦缉权力更大,连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被划在监视的范围里,而且一旦抓人,采取的刑讯手段比东、西厂更严酷。
锦衣卫和这些厂,在明朝统称叫做厂卫制度。这个制度的出现,不仅是司法上的一次大倒退,也是中国几千年官僚管理体系的一次大倒退,连同之前说的相权衰落一起,标志着中国的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之前,汉唐时代那种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国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臣完成成为皇帝的附庸,而皇帝的决策也变得更加随意和不受约束,这也是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