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老师组织的短篇共读。
《地上的天空》这算小说很有意境。读第一遍时,就觉得很有感觉,故事有悬疑与反转,现实与虚幻,对比与细节描述。就像走迷宫一样,看到书中就生与死、平淡婚姻与精神出轨、白月光与现实生活、今生不能相守与来世婚约等等一一道来,叙述朱一围其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在精神世界里的自由 。随着秘密的层层揭开,我看到朱一围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让人忍不住叹息。
因为前期追过综艺《爱的修学旅行》,对演员周一围有了更多了解,也颠覆了我原先对他和朱丹婚姻生活的认知。在读这篇文章时,经常把朱一围,读成了周一围,还别说:他们两个人性格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因为这本书多次提到《第七天》这本书。为此我在网上找到余华《第七天》,主人公杨飞死后的视角展开,杨飞死后成孤魂,七日游荡间,遇各色悲惨鬼魂,他们或因强拆、或因社会事件丧生。杨飞追寻与恋人李青、养父等的记忆,目睹现实荒诞与残酷,最终在“死无葬身之地”找到鬼魂间的温暖。如诉如泣,如梦如幻。真真假假、飘飘渺渺。
《地上的天空》故事核。通过朱一围与陈宛签“来世婚姻协议书”,显示他的隐秘情感与精神世界。
启:邮局职员朱一围病逝,“我”受其妻子委托处理其藏书。
承:其妻子发现买书者陈宛将书捐赠给朱一围儿子学校图书馆。
转:陈宛对我讲述与朱一围签订的“来世婚姻协议书”,两人因文学结缘。朱以“来世之约”安放精神追求。
合:“我”理解朱一围对精神世界的天空,他追求灵魂共鸣的渴求。相信来世或许是生命的另一种圆满。
一、我从小说的人物分析。
1、朱一围的性格特征。
平凡普通,老实古板的邮局职员。他爱书如命,热衷收藏作家签名书,精神世界丰富,生活中孤独寂寞。内心有隐秘的浪漫,期待有来世的相伴。面对生死,表现从容、愉悦,相信轮回。小人物有大世界。他对现实生活的琐碎始终保持着疏离,他总捧着书本沉浸入精神天空。甚至于在去世前写出“一双眼睛便是一次公证”,另一句是:在对不起上面贴上邮票,从那边寄给这边的你。”那是他的精神寄托:白云可以从天上到地上,人也可以从地上到天上,天空也是一个大水池。”天上人间,身体可以被禁锢,但精神是自由的,灵魂可以超越天地自由飞行。
2、朱一围的妻子筱蓓的性格特征。
相夫教子、温驯贤惠、理性冷静、朴素务实。
朱一围生病后,她一直没有怨言的伺侯他,直到朱的生命逝去。她在处理藏书时,不图钱,让这些书去个有用的地,也让儿子有地方住。她理性冷静,朴素务实,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3、陈宛的性格特征。
知性冷静、时尚前卫、知恩图报、内心坦然。
陈宛是一个离异女人,经历过婚姻,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比较冷静。她与朱一围相识于签售会,虽与朱一围交往密切,但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对朱一围的感情程度,认为“没有依靠感”“还不到爱他的程度”。虽然她与朱一围签订“下一世婚姻协议书”,但内心并不认同,她通过买书,把朱一围的钱还给他妻子,也是对这段关系的个了结。
二、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的对比手法。
1、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对比:朱一围是一个平凡的邮局职员,家庭生活平庸。但他内心却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热爱收集名作家的签名书,与异性密友陈宛有着浪漫的情感,并签订了“下一世婚姻协议书”。
2、家庭和睦与精神出轨的对比:朱一围三口之家、妻子贤惠,儿子也好。他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婚外情。
3、妻子与情人的对比:朱一围的妻子筱蓓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平凡、世俗的一面。而陈宛则象征着朱一围理想中的爱情和精神寄托,她美丽、浪漫,与朱一围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如同张爱玲写的《白玫瑰与红玫瑰》。
4、生与死的对比:朱一围在生前看似平凡无奇,但他相信人有轮回。他因为与陈宛签有“下一世婚姻协议书”而走得从容而快乐,而陈宛却因为这份协议心生担扰,她把钱还回去,也断了这份协议书的契约。陈宛还有更加美好的人生,何必去相信飘渺的来生?
三、文中的隐喻。
1、地上的天空。 天空是朱一围精神世界的寄托,也是现实与虚幻的交织:地上是人间生活的琐碎,心灵的孤独。还有我来自哪里?去向何处的生死思考。
2、《第七天》。余华这部小说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指向了许多人生未知的世界,隐喻着死亡与来世。
3、 “下一世婚姻协议书”。朱一围与陈宛签订的“下一世婚姻协议书”,隐喻着朱一围对现实婚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爱情和灵魂伴侣的渴望。
4、 签名书:签名书是朱一围精神世界的象征,代表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隐喻着朱一围渴望被认可、被关注的内心需求。
5、书房:书房是朱一围在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它隐喻着朱一围逃避现实琐碎、寻找心灵慰藉的空间。
四、我的思考
人真的有来生吗?从前在网上看到云南“再生人”的新闻,多是当地一些人自称能清晰回忆前世经历,包括姓名、居所、亲友等细节,甚至能指认前世相关的人和物。所以人有来世,也可能存在。
记得纳博科夫说过,人生如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托马斯·曼也说过,我们从黑暗中来,又回到黑暗中去,两者中间就是人生。
轮回这件事,说不清道不明。人的信仰也很关键,信则有,不信则无。留下的,是我们对生命延续的深层期待,以及对生死的永恒思索。
《地上的天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在平凡生活中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并指出死亡是生的一部分,人可以在精神世界中趋近完整,实现从“地上”到“天上”的跨越。这让我起了《生命的礼物》中,玛丽莲说过的那句话,人生活的越充实,便死的越坦然。还是好好的认真的过好今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