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李安的电影,大学毕业在离开学校前,买了几个硬盘下载了能找到所有他导的电影。最近一段时间时间集中看他的电影,感觉李安的电影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一、人物压抑的个性特征
李安导演深受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和礼教的浸润,也对其远观及反思。他的电影人物体现出明显压抑的个性特征。比如《喜宴》中伟同即使在美国学习生话多年;即使是高级金领,经济完全独立;即使已有多年相处默契,心心相映的同性爱人,但他就是不敢把他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他的父母亲。只能被动地相亲,结婚,大开喜宴,最终一错再错,酿成女方怀孕的大错。因为他深知父母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渴望他传孙接代,绝对无法接受他是同性恋的事实。
《卧虎藏龙》中的俞秀莲虽然未婚夫去世多年,虽然她对李慕白情深意重。但李格守朋友之妻不可欺的信条,即使二人早已心许,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宁肯两两相望,一任年华如流水般逝去。如果危险来临,我想他能毫不犹豫地舍身保护俞秀莲,但要他道出爱意、共同生活却千难万难。
二、热闹红火的场景,幽咽难言的内心世界
李安的电影常常表现出热闹红火的生活场景。比如《饮食男女》开头就是大厨施展拳脚、烈火烹油的做饭情景。又如《喜宴》结婚邀请宾客几百人,开席几十桌以及大闹洞房,一副红火热闹的景象。
中国人重视人的集体属性及礼仪规矩,而忽略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感受。
但每一个普通人平静的表面下都潜伏着他暗流涌动的内心世界。
比如《饮食男女》中二女儿任航空公司的高管,是个事业成功、时髦漂亮的女性。但当她为男朋友烧完菜后,惆怅地回忆起小时在父亲的大厨房跑来跑去,父亲烤一只面圈给她做戒指的情景,认为那才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又比如《喜宴》中在父亲病房外,伟同终于低声向母亲说出他是同性恋的真相。这短短的几十个字经过几十年的纠结才向生命中最亲的人吐露出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中国式的解决之道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压抑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爆发;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得解决,无法以什么方式。
《饮食男女》 中的大女儿终于不再演扮演圣女,不再以虚假的初恋或“为了父亲”为借口,而是当众大声喊出她压抑已久的心声,需要爱情,需要一个男人。而她不久终于得到一个健壮、善良的好小伙。
李安电影中的矛盾更多是秉承中庸之道,以中国式的方式在相互妥协中化解的。比如《喜要》中最终是老父亲装糊涂,女主改变主意,打算生下孩子,给伟同家留下一线血脉,并打算与伟同和他的同恋男友一起抚养孩子。这当然不是最干脆利落,最对的方式,不过人生一定要鱼死网破吗?此情此景,考虑相关当事人各方的利益,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方式吗?
四、空灵的中国式审美,嚼橄榄般的余味。
李安影片中充满了空灵的中国式审美。比如《推手》中舒展的太极,飘逸的书法。比如《卧虎藏龙》中如水墨画一般的画面,竹林里优美的打斗场面。
他的影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给人留下如嚼橄榄一般的回味。
比如《喜宴》中矛盾解决后,伟同在客厅打完电话,来不及挂上听筒,靠在桌边就睡着了。真是如释重负,可见以前心理压力是多么沉重。
又如《色戒》结尾男主角无奈命令枪杀女主之后,回到家里,不由自主走进女主曾住过房间。在床上坐下,手指不断抚摸着床罩,此时应该是所有的情感、以前所有的回忆都漫上心头吧。
再如《断臂山》中里外叠挂在一起的两件男式衬衣,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