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即,自己曾经为刚入幼儿园的父母写了《如何面对入园焦虑》,也为刚踏入小学的父母们写了《小学生培养好习惯比学知识更重要》以及《在上小学一年级了,父母们是否准备好了?》都是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所在这些阶段以及在课堂上总结的一些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给到家长一些预知。也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到大家一些参考。努力以自己的实践给到大家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可就在刚开学的第一周,刚步入三年级的儿子再次让我遇到了挑战,我开始唠唠叨、我催促、我着急、我也生气。作为正面管教讲师的我陷入了焦虑。
我都有些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所学的一大堆的育儿知识。甚至为自己写的这些文章羞愧与自责。更甚者都不愿意再拿起这支写作的笔。
静静地呆着、静静地想着、静静看着手中卢梭的《爱弥儿》,也静静地思着这一周的自己焦虑的心。
老师在开学给家长们三令五申三年级这一年的重要性,这将又是一个转折点、分水岭,我从内心开始有了压力。作业量一下子有了增加,科目也有增加,而原来儿子的兴趣班足球、国画,他一个也不愿意取掉,还新增了周一和周三下午放学后的乐器课。这样等于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都先被兴趣班占着,根本没有时间写作业。回到家吃完饭七点多才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快九点,有时甚至超过九点。再加上刚开学,各科老师不时地发通知需要购置一些本学期使用的材料。所以这一周很忙乱。
和以前比起来,孩子感受了紧张,因为没有时间下楼玩,没有时间看电视,也没时间和大人一起游戏活动,惯例表上的计划也完全被打乱,作为父母我的计划也被打乱,很多自己的事情都因为作业时间的延长而取消。
在孩子努力适应的时候,我先着急了,焦虑了。
忘记了龙应台曾经那句“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忘记了曾经也给自己说过,像她那样,用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节扎好。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现在想想其实也不是自己真正忘记,而是自己压根就没有读懂这简单的几个字,也没有真正准备好怎么做。就像她说的:“孩子你慢慢来,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
而我现在正在感受这个“难极了”。
接受当下的感受,也接受当下不完美的自己。从打开笔记本打算写出这段心路时突然觉得又坚定了许多,明亮了许多。
当我与孩子一起打算用开家庭会议的形式开始关注解决问题时,发现孩子在给予他自由和权利时他脑袋是如此的活跃,他竞然说出了很多节约时间解决现状的办法。如:他不和我下地下车库,进小区后自己先直接上楼,我停完车去接老二,节约二十分钟;重新调整惯例表,不能拿原来的时间标准再衡量现在的作业和安排;第天中午把作业提前告诉他,他会利用一些空闲来做一部分等等。
而我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也是要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再渡出现。其次是及时修复和修正,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为儿子道歉,让儿子看到我在做父母的路上也会犯错,但我会及时改正,而非一错再错。
听着孩子说话,不禁想起了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一段话。他愤然指出:“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并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的远虑,恰恰就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觉得这句话真说中了我自己。
我焦虑的根源是因为我把孩子的当下与未知的未来紧密相联,忽略了孩子当下的快乐与自由,仍然太在意他的未来。
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孩子真的还是个孩子,还是我自己把对他的期待以情绪的形式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自己走错了。
当我敲完这篇文章时,我的心已坦然。
敢于面对自己的这种焦虑,这也是我纠错的方式之一。将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作为一个正面管教讲师,确实会让信任我的学员和读者怀疑。
向我的孩子承认我的错误,我在努力做一个好母亲;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坚定的内心,我在努力做合格的自己。
我想告诉大家,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好是真诚的好,错也是真的错。同样,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我是边实践边总结,我也会彷徨,我也会迷茫,但我会真诚直到永远。
正如阿德勒的核心理念之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句话做到也是“极难的”。我现在觉得家庭教育这条路上也应该是: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不惧当下,何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