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其为官之道可称大智慧。其核心,就是韬光养晦、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
梁启超先生曾有一句话评价曾国藩,十分精辟:“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时,曾国藩身兼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罗炳常、江苏总督李鸿章,以及其他三个总督、五个巡抚全是湘军之人。同时,坐拥二十多万湘军精兵,太平军李秀成及十万俘虏均在他手中。
他的身边暗流涌动,兄弟、将领、谋士几乎所有人都在逼他揭竿而起,或坐拥半壁江南,或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一代帝王。
而曾国藩却主动遣散了几十万的湘军,替他的九弟——打败太平军的最大功臣曾国荃请辞回家,在两江范围内迅速恢复科举考试,并反复向外界表示“胜利得力于别人,自己无功可居。”
曾国藩此举,平复了当时的紧张局势,让朝廷放下了戒心,也成就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圣贤。他曾用一句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水满则溢,月满则缺,曾国藩深得三昧。因此,曾国藩宁愿自己的福分和运气不要太好,所以,他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为“求缺斋”,也是这个意思。
曾国藩的急流勇退,为他和他的数十万湘军赢得了一个不错的结局,也为他赢得了中国近300年来第一完人的赞誉。
对于权势,曾国藩始终认为十分只能用五分。不管史家如何评价曾国藩的做法,他的这种智慧,都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