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就去了《南宋官窑博物馆》,却没有勇气写下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因为它的光辉太过耀眼,历史太过灿烂,久负盛名,觉得自己浅薄的语言根本无法描述它的一二。
从小似乎很早就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瓷器闻名天下,细细想来关于它竟然也只是知道这一点不足挂齿的皮毛而已。更无从知晓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会去探究它究竟灿烂在哪里,辉煌在哪里。
这次仿佛是透过它神秘面纱的一角,才有机会一睹它的容颜。这个博物馆坐落于玉皇山脚下,不同的是它似乎是被这坐山怀抱着,越往馆区走,越能听到鸟儿争相蹄鸣啾啾啾的声音。
这座博物馆里建筑整体比较古朴,几个展馆交错分布。走进主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以陶瓷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制作的树状图、一个中国地图,主要包含了陶瓷出土和烧制的主要分布地区。
远古时期的人们也许是从一次偶然的大火后发现被烧了的湿泥巴变的坚硬有型,可以用来盛水又不容易漏出,于是开始了制作陶瓷之旅。
从此这颗陶瓷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随着时间不断的推进,不同地区的地质土囊、风土人情和喜好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陶瓷种类,生发出个具特色的瓷器如最初的白瓷、黑瓷,红瓷等。
汲取不同天地之气和人文滋养并源源不断的汇聚到一起的能量,让这颗硕大的树得以茁壮的成长。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不同时期陶瓷都有在推陈出新,生发出不同的枝桠。
让人没想到的是,陶瓷做为一个整体。“它是所有具有可塑性的泥土加工后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器物的总称。但陶和瓷却又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两种物质”。
它们所用的原料不同,施釉不同,烧制的温度也不相同,却一直以为它俩是一个事物,真的是不识陶、瓷真面目呢。
每个展馆的知识量非常丰富和详细。从陶与瓷的不同到古代窑炉的类型乃至制造的基本工序,都囊括进去了。
参观时有位馆内的安保大爷热心的给来访者介绍关于陶瓷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给与一些引导,有一些学生团队前来学习,偷偷混进队伍,可以聆听到更专业生动的讲解。
馆内也单独设有体验馆,可以让不同年龄的人预约课程体验制作自己设计的陶器作品。
无论是否有人欣赏,这些易碎的陶瓷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和历经万险来到现代依然保存完好并且兀自释放着属于自我的光芒,实属不易。
它们从最初生活的一炊一饮中来,升华到形态各异,或姿态万千,或雍容华贵,或典雅清丽的艺术品,造就这些的,是古人们意求达到将一切都幻化于无形之中的智慧体现。
有套书名为《一瓷一故事》,我只看了看其中一本,是关于陶瓷被创造出的小故事,内容居然简单有趣也不枯燥,不是想象的那么艰涩难懂。让人很乐意去了解它们背后的点滴。
有时候读一读,看一看,体味高贵典雅中的烟火气,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