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设置点开,点隐私,点不让他(她)看,点那个加号,选择微信朋友,确定,这个微信朋友就再也看不到你发的朋友圈动态了,能看到的只是一张背景图和一条孤单的横线。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可能常见的操作,但我最近很着迷于张小龙设计这个功能构想的初衷以及这背后体现出来的人的心理。
朋友圈这个功能是联系人际关系的一个窗口,类似于一个封闭圈子内的微博。大V在微博上展示自我,营造人设,塑造人格,博取关注;而朋友圈只是把圈子缩小了,但是你一样的会在上面同样展示自我,营造人设和塑造人格,也是为了博取关注。两者实质上除经济利益方面的范围有所不同外,实质上都在满足人的一种被关注和交流的需求。
我想张小龙先生设计“不让他(她)关注”这个功能的初衷,应当只是只是想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一个让人看不看信息的问题。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关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和网络的人性的复杂性,在这个小小的按钮背后变得异彩丰呈。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现实状态是这样,我觉得你不行,就是那种——不想和你多交往了,又不能当面绝交的那种——我会刻意减少在现实中的交集。但这个自己必须主动去做的,比较相对麻烦,且在现实的意外中,还有可能更多的不可控的被动,这可能会让你很疲惫;微信里面,这个麻烦事就变成了简单的一个按钮,一切变得好像可以控制,一个按钮点下去,世界为我而改变,简单而轻松。
说到底,希望用按钮来加强控制的这种人格特质,可能缺乏对现实关系的控制感,Ta必须在虚拟中得到满足,现在的手机,就是他们长大后的“奶头乐”。有的人说,我关了是我的自由。没错,确实是个人的自由,但是这里面是存在悖论的:你所关闭的那个人往往正是想看你朋友圈的人;你的关闭看似很正常和无意,但对方又确切的会知道你是一个一个刻意拉到那个名单里面去的。甚至我认为,很多的人使用这个功能,实际上就是在宣示一种权利,就是故意这么做的,而且特别想让对方知道这个态度。
我认为,张小龙先生可以把微信的这个功能设置得更好一些。不要在开启这个功能的时候,只显示一条简单粗暴的线。毕竟在现实中,哪怕是“前XX”,记忆中的这一段,也总是无法抹去的。而“被关闭”的人,尴尬的地方在于,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经被关闭了,被粗暴地单向切断了对方和自己的联系,这时候要么也选择关闭对方看自己的权限,要么直接删除拉黑了事,引发到现实中,可能真的就是实际的争吵矛盾甚至于真正的绝交。
所以我想,微信如果想做得优雅一些,是否可以保持原来看到的继续看到(除非再设置了时间上的限制),而在设置后的部分就再也看不到?这样会不会好一点?
而我认为个人使用上的优雅,那就是分组,不是简单傲慢地宣示权利,反而是谨小慎微地自己多一点麻烦,让某个分组看到或者看不到,一如现实中优雅地“君子断交,不出恶言”。
沟通是双向的,相关的选择会准确无误地体现你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