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五次下决心读《红楼梦》,皆半途而废,最好的一次,同步十五集越剧版电视剧,算是从头至尾把书翻了一遍,无数的生僻字,枯涩难懂,大量的诗词,不知其意,略过的与读过的一样多。
每每给学生介绍《红楼梦》,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脸都发烫。
正道四区共读《红楼梦》,我犹豫再三,决定加入。小年夜的晚上,我捧着手机,看群友们聊红楼,从八点到十点多,他们聊得火热,我硬是没敢吱声。
群友王薇、王晓平、李开娴等人,对红楼人物的解读,那叫一个精细,如宝黛初见情节,宝玉三问、赠字、摔玉等,把宝哥哥的率真多情,和林妹妹的谨小慎微分析得头头是道。
在大家的感召下,笨笨的我开始了再一次“啃”红楼之旅。
红楼风景无限,红楼梦幻深深,我尽力汲取吧。
1.著书之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打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一个“苦”字,曹雪芹由锦衣玉食坠入绳床瓦灶,个人遭遇的不幸,促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却不得不将真事隐去(甄士隐),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用假语村言(贾雨村)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又借“无材可去补苍天”的灵石和绛珠草以泪报恩神瑛侍者的神话故事,使本书更扑朔迷离。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呕心之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巨著,怎可能是为了世人“消愁破闷”“喷饭供酒”的把玩之作?那种欲说还休的苦楚,怎是我等旁观者可以感同身受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个中虚实,任由读者去揣度吧!
2.浮生如梦
经历一番梦幻之后,作者醒了,发现“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梦”,可惜,众人皆在梦中,还在“浮生着甚苦奔忙”,字字珠玑之语,无几人愿听,也无几人能懂。
梦幻之外的,还有一僧一道,一首《好了歌》可证: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经历过家道中落,爱女失踪的甄士隐,终从梦幻中醒来了,从对好了歌注解中,可见他已看破红尘:
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及其注解,是作者曹雪芹借红尘之外的僧道之口道出的点睛之句,人生如梦,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皆身外之物,也暗示了故事结局及主人公命运。
“无材可去补苍天”的灵石偏偏动了凡心,对红尘中荣华富贵“心切慕之”,不顾二仙“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的劝诫,“苦求再四”,终如愿前往,亲历苦海,得此教训,以之示人。
洞察作者真意,未免寒意阵阵,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就尽力做到不图名,不贪利,做好该做的事,爱好该爱的人,平平安安度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