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部“没有一句正经话的小说”,《慢》这本书写得真的很“散”。
它的情境切突然,人物变化迅速,更别说某些文字读起来无厘头甚至荒谬至极,没有看过他以前作品或了解过那个时代很难读懂米兰到底在写些什么,但好在看了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文章,终归是理解了一些。
虽然只是一部中篇小说,但《慢》充满了不正经的浪漫幻想与可能性,它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手法,将虚幻与现实、过去与现在融合在一起
既然以慢为名,自然少不了对“慢”的描述,但比起称赞,米兰更多的是惋惜——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游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而与“慢”对应的自然是“快”,是速度——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和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但比起文中慢与快的对比,更让我称奇的是小说的结尾:20世纪的文森特与18世纪的骑士在城堡门前相遇,两个虚构的人物互相打量并攀谈起来。而这一场景被准备回家的作者和妻子目睹,于是,作者脑中虚构的角色出现,作者与人物正式会面。不仅如此,结局对两人的描述也极具深意,文森特坐上了他的摩托车,他对速度有着无限的渴望,他坐上了就会忘记一切,他坐上了就会忘记自己。骑士慢慢的走向马车,他的步伐愈来愈慢,那是一种幸福的标志。马车晃动,骑士瞌睡后又醒来,他竭力靠近黑夜,而黑夜无可挽回地融化在了日光中
明日不再来
听众不再有
作者最后将希望压在了骑士的身上——“朋友,我请你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个隐约的印象,我们唯一的希望取决于你有否能力做一个幸福的人。”如同捷克用来比喻甜蜜的悠闲生活的谚语: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
可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所以,愿我们都能成为幸福而非失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