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给死去的皇帝加庙号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除非立有重大功绩,否则皇帝们很难得到一个庙号。
整个西汉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获得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
尤其是汉文帝刘恒,他在位期间极大地恢复了汉初受损的国力,提高了生活生产水平,发展了农业和工商业,和儿子景帝刘启共同创造了文景之治,为之后武帝大破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皇帝。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父亲刘邦生前却从未打算过立他为帝。
不利的地位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的出生很有些传奇色彩:
刘恒的母亲薄姬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的私生女。她的母亲曾经找人为她相面,得出的结论是“当生天子”。
这成了薄姬母亲推销女儿的重要噱头。当她将这个相面结果告诉了当时的西魏王魏豹之后,魏王便欣然迎娶了薄姬。
但魏豹生天子的愿望却未能实现。不久之后西魏国便被韩信和曹参攻破,薄姬作为战利品被刘邦纳入宫中。
或许是在佳丽中并不出众,成为刘邦姬妾的薄姬仅被招幸过一次。但只这一次临幸便让薄姬怀上龙种,十月后诞下的皇子便是刘恒。
不受宠的母亲似乎决定了刘恒不受宠的命运,这可以从他得到的封地上表现出来。
刘邦有八个儿子,除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其余七子均被封王并给予封地。
长子刘肥所封齐地是东部第一大国,实力雄厚。
三子刘如意最受刘邦宠爱,被封到了经济最为发达的赵国。
五子刘恢和六子刘友所封的梁国和淮阳国虽然不及赵国,但同样地处中原富庶地区。
刘长所在的淮南国封地稍远,但气候温和且少边患;
八子刘建虽然封在北部边境燕地,但土地广袤。
唯独刘恒所处的代国,封地相对狭小且紧邻匈奴,气候也比较恶劣,可以说是七个皇子中最差的。
母亲和自己所受的冷遇让刘恒从小便养成了谨慎低调的性格,但这却成了他日后登上皇位的契机,正应了那句古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巧妙的避祸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他的母亲吕后自然而然地成为皇太后,并执掌了大权。得到权利的吕后对那些昔日的情敌和她们的后嗣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首当其冲的便是刘邦最为宠幸的戚夫人及刘如意母子。
戚夫人先是被剃去头发囚禁在永巷舂米,最后被残忍地剁去四肢捣毁五官扔进厕所成为人彘而惨死。
赵王如意虽然被惠帝保护起来,但年轻善良的皇帝终究还是斗不过心狠手辣的母亲,吕后趁某日惠帝外出的空隙闯入皇宫,将如意毒死。
不过令吕后没想到的是,目睹这一切的惠帝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不理朝政沉溺酒色,几年后便离追随弟弟离开了人间。
接下来遭殃的是刘肥,他因家宴上失礼而险些被吕后毒杀,最后被迫献出一郡并认自己的妹妹做干妈才躲过一劫。四年后刘肥便撒手人寰,他的死很难说与这口窝囊气没有关系。
刘如意之后,吕后又接连改封刘友与刘恢为赵王,兄弟俩一个因为被囚禁在京中饿死,一个因为抑郁而自杀。燕王刘建虽然在吕后下手前去世,但他的儿子却被吕后派人杀死。
淮南王刘长是个例外。刘长的母亲在生下他后就离开了人间,这位皇子是由吕后亲手抚养长大,吕后对他视如己出,虎毒又焉能食子。
唯一靠智慧活下来的便是刘恒。刘恢死后,吕后又命刘恒继任赵王。单论封国实力,赵国要远强于代国,但敏锐的刘恒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
惠帝驾崩,失去依靠的吕后深感危机,她决心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她先后扶植了两个小皇帝作为傀儡,同时在朝中布置党羽,并准备将势力伸向诸侯国中。
刘恢死前,吕后已经打破刘邦“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封了自己的两个侄子为王。赵地是一块肥肉,吕后当然不会将它留给外人,加之此前已经有三位兄弟在赵王任上惨死,倘若刘恒就任,日后等待他的恐怕也只有杀身之祸。
话虽如此,皇太后的命令又怎敢轻易违背?聪明的刘恒以久在边地熟悉这里的事务为由推迟,一句“愿为嫡母守边”,不仅没有触怒吕后,反而使她欣然接受。
除了巧妙的托词外,刘恒母子不被刘邦喜欢的事实也成了二人得以活命的重要因素,吕后掌权后唯独放薄姬出宫与刘恒团圆便是一个证明。
群臣的误判
吕后去世后,昔日追随刘邦的元老功臣们与刘姓皇族联手诛灭了吕氏全族并掌控了朝政。
吕后掌权的这十几年一方面使他们饱受打压与排挤,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看了权倾朝野的风光无限。他们之中没人有能力与实力独吞这个江山,却又不想失去到手的权力,更害怕日后遭到报复与清算。
种种原因使得他们需要一个合适的代理人站在前台——一个刘姓的、没有吕家背景的,软弱的皇帝。
刘盈的几个儿子自然不能留下——毕竟吕家是他们的嫡亲。剩下的,就只有刘邦的一位皇弟、两位皇子以及三位成年皇孙。
皇弟首先被排除。
楚王刘交追随刘邦征战多年,而且饱读诗书,思想上又与哥哥十分相近,这样的人一旦成了皇帝,恐怕反倒会把功臣派玩弄于鼓掌之中。
皇孙也不能入选。
刘肥虽然窝囊,但他的三个儿子却个个勇武。老二刘章在吕后生前就敢当面顶撞她,还当着她的面杀掉了一个吕姓族人。而吕后死后大哥刘襄率先起兵发难,刘章和刘兴居则留在宫中作为内应。如此骁勇的三兄弟,怎么可能会受人所制?
余下的还有两位皇子。刘长由吕后抚养长大,与其关系甚密,因此也不能在考虑范围之内。
一番排除后,剩下的唯有代王刘恒了。。
在众人看来,刘恒的各方面条件似乎都非常合适:高祖之子,与吕氏没有瓜葛,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似乎很软弱。
刘恒的软弱表现在两个方面:偏远的封地和不受宠的地位决定他实力上的软弱,甘愿留在代国而不愿迁往繁华的赵地表现出他性格上的软弱。
于是刘恒最终浮出水面,成为新任皇帝的指定人选。
如果一切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或许曹丕代汉或者王莽篡汉的事件就会提前几百年发生,或许汉朝就会像秦帝国一样短暂。但拥立刘恒的人做梦都没想到,这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天大的失误,所有人都看轻了这位年仅23岁的皇子。
当收到请求赴京即位的消息后,刘恒的行动似乎表明了他的懦弱:他先是询问下属,下属们争议不停;接着他又去找母亲商量,仍旧没有拿定主意;然后他又去占卜,得到的结果是大吉。但他还是没有立即动作,而是派自己的舅舅到京城探听虚实,在得到肯定的回报后才起身前往长安。
即便如此,刘恒还是没有直接进入长安。他在高陵停下,派遣手下大臣宋昌进城打探情况。宋昌来到长安城外的渭桥,见到丞相带领着百官在此迎候,接到回报的刘恒这才随后来到渭桥。
相互见礼后,发动政变以及拥立新帝的主要人物太尉周勃走上前来,希望能跟即将登位的天子单独谈谈。
到此为止,刘恒的种种表现都很符合他的预期:明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却犹犹豫豫地围着馅饼走了好几圈才慢慢接近。
志得意满的周勃此刻打算单独向天子邀功,顺便吓唬一下这个胆小的孩子,好让他以后对自己惟命是从。可没想到,接下来的发生事情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周勃希望单独面见天子的请求被宋昌直接驳回:“太尉要是说公事,当着大家的面说便是,若是要说私事,抱歉,王者没有私事。”
刘恒之前的行为不是懦弱,而是谨慎。当初收到迎立的消息时,他的属下张武就说过:“朝中大臣都是高皇帝(刘邦)手下的大将,善于用兵且诡计多端,他们都不想屈居人下,只是畏惧高皇帝(刘邦)和吕太后而已。”
现在刘邦和吕氏全族都已不在,突然传来消息要他进京,倘若真是懦弱之人,大可拒绝请求,躲在他的代国安稳度日。然而蛰伏已久的刘恒却明白这是他的机会,不过势单力孤的他必须处处小心,步步为营。
但此刻情形已然不同。来到渭桥后,局势已经明朗,刘恒明白自己登位是群臣议定之事,即便是拥有军权的太尉也无法更改。既然如此,就该展露一下锋芒了。
最终的胜利
话是宋昌说的,但表达的是刘恒的意思。史籍中没有记载刘恒听见这一席话后有任何反应,他的沉默代表了对宋昌的赞同。发觉事情不对的周勃此刻已毫无办法,只有乖乖献出玉玺符节。
更让他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就在即位的当天夜里,年轻的天子就连做了三件事:拜张武为郎中令,管理宫中卫队;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掌控驻京部队;发布诏书大赦天下。
控制皇宫,掌握军队,施恩百姓。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然后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
一夜之间,刘恒就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大显神威的功臣们这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上了一个年轻人的当,但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刘恒就这样从一个倍受冷落的皇子变成大权在握的帝王。
在位期间,他厉行节俭,勤政爱民。他废除肉刑和连坐之法,减轻徭役和赋税,极大地降低了百姓的痛苦;同时他又推行捐粮换爵,开放国有资源鼓励民间开采,刺激了民间经济的发展;他遣使南越使其称臣,和亲以安抚匈奴,两次平定诸侯叛乱,维护了国内的安定。
纵观刘恒的前半生,低调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才能在为自己带来利益的时候,也可能会被其他人视为威胁,因此不但要学会展现实力,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收敛,收放自如,方能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