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者:梁秋阳】
这本书标题中与之对话的“怪物”既是他们内心伤痛的投射,同时也代表着成年后的他们平视创伤的勇气。
细腻而微妙地将破碎的心灵重新缝合。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5位本该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人,如何凭借勇气与信念成功超越了自己的过去,从这五位英雄战胜困境、疗愈内心的经历里,我们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在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的理论中,每一位战胜了心理障碍的求助者,对抗外人看不见的敌人、获得深刻的启示、最终回归正常世界的过程,与一切神话故事中那些英雄史诗一般无二。
我们都听说过斯哥尔摩效应——人质在被绑架后,反而会爱上绑匪。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内心总需要一个理由,来为自己解释正在遭遇的一切。
心理障碍残忍的一面就是,普通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对于陷在心理困境里的人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
“可以理解”不代表“正当”。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创伤长大成人,但是不同的选择,让我们最终成了不同的人。正因如此,彼得的善良和勇气才弥足珍贵,同样从创伤中走来,他不仅从未伤害任何人,还通过不懈的努力,越过创伤走向了更好的人生。
有时候愿意承认并接纳自己的脆弱和受伤,才是健康的表现,也是一种更深刻的强大。如同本书作者在和丹尼咨询中所说的:不要把痛苦锁在心里,而是试着把痛苦倒出来,才能有空间留给快乐去填满。
在之后的几次咨询中,他会和咨询师谈到自己开始给妻子扫墓时,会说一些之前从没说过的话,也会流眼泪。用丹尼的话来说,他好像开始渐渐解冻了。而我相信此刻正在听的你也能感受到,流动的内心其实比坚硬的冰山更能带给一个人力量。
在听我讲述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咨询师神乎其技,这五位主人公的疗愈过程都十分顺利。但其实他们每个人一定都经历充满泪水和煎熬的时刻,才最终冲云破雾,得见光明。我相信,作者分享这些真实个案,应该不是为了让我们对临床心理学有太过理想化的期待,而是为了让我们在遭遇属于自己的困境的时候,能稍微不那么孤单。
会有人因为你的存在本身而爱你。
请相信,你受过挫折,但并不残缺。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是对错误的习以为常。
愤怒声名狼藉,但它是非常重要的情绪表达,我们要学会表达愤怒。
作者引用布鲁斯·梅耶的一句话“所谓英雄主义,就是故事之中,生命力量比死亡更强大的那个时刻。”
我不知道面对生活我会不会是英雄,但谢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逆境之后好像真的会有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