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四章赏析
――――牧童对第四章的认知
原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道是神秘宽泛玄妙的。做为“道”(自然万象)中的一份子的人用人的意识来认知这个“道”是探索不尽认知不完的。年复一年四季轮回日夜更替暑热冬寒这看似平淡的自然现象却孕育了无数物种。有人认为这里的道是天道,牧童以为是偏颇的。第四章是提出道无形无穷尽似万物之宗,这也正是我们身边存在的自然现象。但老子也在探索,老子不是“神”不是达尔文哥白尼,他是在以人为主体以人的意识感受认知眼前的世界,也无法全面地通晓,所以应结合老子所处时期他的认知能力和当时的科技水平来解读他的思想、主张。不仅仅是因为老子是人更不是外星人。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牧童以为这句话是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处在这“道”中,得适应,得摸索出与人相益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辍而息,建房舍不能建在风口上也不能不透风,有些能驯化的可饲养,无毒可食者可种植。只有不断地认知探索这个神秘的“道”(自然万象)才能找出相应的生活方式,甚至化害为友,变废为宝,只有这样才会生生不息。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种生存理念不知由谁教化大家的,但应在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他们能发现谷物能食且耕种,火能熟食取暖,能团结氏族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对人不利的自然万象),引领大家认知探索自然被世人尊称为帝,但认知自然的理念应在他们出现之前就有,只不过他们有突出贡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