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前也读书,但是没有养成习惯,只是在无聊的时候读,在不喜欢的课上读,边看书边提防老师,读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
大学之后,给自己规定每周读一本书,刚开始并没有做到,只是有时候想起来才会去读一会书,后来在不知不觉中坚持了下来,突然发现坚持读书快一年了,无形之中收获了许多。简单的总结一下我收获了什么。
1、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读书变成了和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
刚进去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周读一本书的计划,可是并没有做到。刚进入大学什么都很新鲜,参加了不少社团组织,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忙于参加各种活动,好不容易不忙的时候,看会综艺节目,也想不起来读书这件事。
等到大一上学期结束,总结自己大学半年干了点什么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给自己定的读书计划早就被搁置了,于是在放寒假回家的时候又重新拾起,假期时间比较多,无聊的时候就去读书,并没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和计划,拿起一本书读一本书,有兴趣就接着看,没兴趣就换别的书读,一个假期下来也读了几本书。
可能是假期坚持读书的原因,回到学校没事的时候会很自觉的去读书,刚开始是为了完成没周一本书的目标去读,后来就成了习惯,每天不读书就像不吃饭一样难受,会有负罪感。
2、更好的运用的运用自己的业余时间
其实,我们没个人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会有不少的业余时间,这些时间大多都是零碎的,就像早上刚醒来,中午午休的时候,晚上睡觉前等,之前这些时间都会用来一遍遍的刷微博,空间,朋友圈,也不知道刷这些是为了什么,反正一刷就停不下来,大把的时候都浪费在了这些东西上面。
给自己定了读书计划,最开始是刻意的找时间去读书,后来发现零碎时间有很多,压根不用刻意的找时间去读书,在坐公交的时候完全可以掏出手机读一会电子书,之前早上醒了但不想起,总会躺在床上看电视,刷微博,把时候白白的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面,现在早上醒来但不想起的时候就会读书,读一会书,正好清醒了,起床做事效率也高,还有晚上躺穿上睡觉前,也可以把刷朋友圈的时候用来读书。
3、读完了六十多本书,学会了写书评
坚持每天读书的结果就是一年下来读了不少本书,各种各样风格的书。因为并没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所以读书也比较杂。
如果一本书吸引了我,我就会找来这本书作者的其他书来看。刚开始读《解忧杂货店》就被它吸引了,于是就又看了东野大叔的《白夜行》《放学后》《秘密》等十几本他的书,多多少少懂了些他写推理的套路。
读完余华的《活着》就又读了他的《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读他的书总是有种对那个时代的绝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福贵,与他所经历的,我们遇到点困难挫折又能算什么呢。
读了大冰的《好吗,好吗》,又读了《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我不》我们要相信,真的有人可以既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就这样,不到一年时候,读了也有将近七十本书,多多少少都有收获。
读了将近七十本书,写了十几篇书评,写的虽然不好,但也是一种收获吧,不再像以前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读书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考。
4、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我们读一本书花几个小时,学习到的是别人用一辈子总结的经验和道理,世上半日,书里过千年,合上书本,你就会和之前的你有点不一样。
之前遇到困难,总会很沮丧不知所措,现在呢,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第一时候寻找解决办法。之前不开心的时候总是抱怨生活,现在呢,知道抱怨也不会有任何作用,不开心的时候会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
我性格也有所改变,不再像之前一样暴躁,总是能够在生气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也没有那么顽固了,之前只要是我认为是对的,别人再怎么说也无法改变我的看法,现在会去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这样性格的变化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读书在无形之中带给我的。
5、目标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知道自己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之前一直都很迷茫,每天都是得过且过,不知道将来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职业。读书一年,我脑子中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目标,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大学之前很多人的目标就是读一个好的大学,但读了大学之后,很多人反而不知道要干什么了,逐渐在大学安逸的环境里变得颓废。等到毕业的时候,拿着行李箱站在校门口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归宿在哪里。
通过读书,我逐渐知道了自己想要干什么,从小就想要做一个写字的人,一直在读别人写的文章,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写出来文章让别人读,到了大学终于有了时间,我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就算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也没关系,之少我为我写字的梦想行动过。有了清晰的目标,接下来要为我的目标我的梦想而努力,不让大学浑浑噩噩的度过。
其实真的,读书真的能够学习到很多,收获到很多,不是我简单的说几句话就能够说完的,这种收获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自己体会,这一年,我也认识了很多热爱读书,志同道合的书友,知道有一群年轻人每天都在为梦想而努力,那么多人在努力,我怎么能够颓废呢。2017年马上过去,总结一下2017,给2018做一个更好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