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向我抱怨:与自己追求了许久的人相恋,接触之后才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并不是之前相处之时自己所期待的那种感觉。我笑了笑说,或许有些感情只能藏在心里,成为永久的隐秘,一旦说了出来便褪去了那层美好。雾里看花的意境总是好的,走近了或许你就会看见花瓣上被虫咬啮过的痕迹,看见被风霜摧残过得花枝。真正的喜欢应该是在水中望月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光洁如镜的月亮上也有瘢痕,就应该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是不可避免的遗憾。
但是,大多数人都看不透这一点,总是抱怨着对方在相处之中的变化,却没有意识到,两个人在一起后,所有的变化都与对方有关,是彼此影响的结果。谁都不该苛责对方的缺憾,因为这个世上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够按照我们爱自己的那种标准存在于某个角落,等着我们去邂逅、相遇、相知。
安妮在书中说,一些人爱你,但他们所爱的,也许是由你而生发出来的幻想,他们所爱的,仍是自己的心,是他们隔岸相望的烟火。这句话说得实在透彻,我们之所以爱别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爱自己,爱自己心中对于美好的所有幻想。但现实中,这些美好不可能全部存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可能让我们恰好遇到。安妮在书中援引九十五岁的以马内利修女的话:许多爱情关系不过是一些自身出发并且回到自身的行动。想想确实是这样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容易接受价值观跟我们相同的人,总感觉彼此之间有着一种不自觉的吸引力,其实说到底是我们自己在吸引自己,这跟化学里“相似相溶”的原理所类似。同样的特质存在于不同的容器中,只要有机会在一起,必然会融合,分不清彼此。不同的特质就算被外力强行地搅拌在一起,也只能成为混沌不堪的悬浊液,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出现分层的现象,永远不可能站在对等的立场上对话。
纳兰容若曾慨叹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因为初见时的美好在于相知甚少,一切的了解都只是在一丁点的相知之外的大部分幻想。爱着的对方,仍然是自己的心,是自己以为的那种期待。我时常觉得“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两人相交,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时间长了却能让对方“无久处之厌”,实在难得。
有人说,在爱情中,多情和无情都是一种修行。或者对于多情者来说,久久不能回应的等待实在难熬,但是对于无情者来说,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也同样让人悲悯。爱情是一场修行,我们最终在修行中看见自己。
——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抖去以上的风尘,
洗漱完毕,坐在灯下读会儿书
读安妮《眠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