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陪你读一些你应该读,但是根本都不下去的书。
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能顺利地读完每一部出名的大部头?能看完“此生必读的50本书”。有没有希望哪天自己的阅读开始变得深沉有内涵?
有没有想过,从某天起,钢铁枪炮与细菌将不再是你催眠的利器。当然,如果你想拿一本书来催眠,我也会向你推荐最合适的枕边书。我的选择:百科全书。这是我最推荐的实体催眠读物,浩如烟海,漫无头绪。关键时刻可以通过它的高处跌落实现物理催眠,真实效果一试便知。
据说大多数人睡前都会刻苦攻读的一本叫小红书的,但是往往被这本书弄得极度兴奋或者极度焦虑,反而睡不着。所以它或许算不上合适的睡前读物。
当然,还有很多书,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书在催眠之外的作用,那对于我们来说会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惊喜。
一本书的价值,等于它本身的价值减去它的读者理解这本书需要付出的精力。现实社会里一本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书,往往卖的比一个游戏要便宜的多。并不是G胖比托尔斯泰和叔本华更有知识,而是G胖让人更快乐.
显然人们从游戏中获取快乐的成本,往往远低于阅读一本干货太多的书。我们在面对名著的时候,背景知识,语言习惯甚至句法句式都会成为障碍。中世纪,法国大革命以及日本江户时代,是非常多小说的背景,不了解这些时代,有些书是读不通的.一百年后人们没办法理解现在我们对于买房子这件事的热情,就像我们现在能读懂宁式床,但是不会因为见到这个名字而热血沸腾.
不像游戏和电影这种视觉听觉多重感官刺激的东西,书籍只会刺激你大脑的语言区域。打开任何一本书的封面,都不会马上带来汉斯季默的音乐和维斯安德森的色彩带给你的冲击感。唯一和你发生联系的是书里一个个印刷体的汉字。相比之下,无孔不入地给你的几乎全部感官带来直接刺激的电影甚至短视频都比书有趣的多。
那么读书,尤其是读一些艰深的书,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我们能从痛苦的读书过程中阅读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东西呢?
有句说烂掉的成语,开卷有益。开卷有益这句话本来原作者是唐太宗。他去翻一些治国的典章,历史文献,并从中获得了自己的收益。他跟周围人说,我每天都必须要看一点,每次打开书都会有收获.他的职业是皇帝,看历史记录像我们看游戏比赛直播一样,当然开卷有益。
看的时候有兴趣,看完用得上,是不是看书的时候就不那么痛苦了呢?
火星救援里的土豆仔,在火星表面艰难行走的时候,调侃自己是第一个到达某处的人类。高中课本里的石钟山记里说,很多有趣的东西和瑰丽的景观,往往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物理和地理上如此,精神和心智上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评价刘慈欣说,他是在替全人类思考,我是很认同这句话的.幸运的是,有很多伟大的大脑,也和大刘一样认真地思考,探索了人类的思想很少能深入的秘境,然后把他们从秘境拿到的珍宝,藏在了他们写的书里。
当然,这些书往往艰深而晦涩.因为他们走的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有些人能读懂这些书,在精神世界里跟着大师走了一遍他们的路,看到了大师们见到的奇观。这些人是极端幸运的。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吉普赛人的指引下,经过自己的艰苦深思,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地球是圆的,就像一个橘子”
对于他自己,那个顿悟的时刻是无比美妙而庄严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又说的有没有道理呢?亦或是一套心法,各自表述?
那么现在,随我来,去一本本书里面找到属于你的美妙而庄严的时刻。
谎言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人,或者在长久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书籍也一样。公认伟大的书籍,是被历史拣选出来的。
我的解读将会是你在接近名著路上的一块路牌或者一个歇脚的客栈。我会告诉你一本书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精彩的比喻,奇妙的转折和灿烂的篇章。那些你听过,想读,但是买了以后除了前三页仍然全新的书,就是我要和你一起看下去的。因为我很早就想有人陪我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懂你。我和你,就是两个人的读书会。
我要向你推荐的首选,是一本清隽温暖的高纬度故事。
《船讯》讲的是一个社会的边缘人,一个通常会被定义为失败者的人。阴差阳错进入一个物理上的绝境,在绝境中慢慢寻找到自己,慢慢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过程。
在这个故事里,出场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类似的转变。每个人在努力的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大多数也成功的获得了自己新的人生。
但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简单的“乌云背后都镶着金边”那样廉价浅薄的故事。安妮普鲁像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一样,写了一个比《蝙蝠侠黑暗骑士》更滴水不漏的故事,使得我们可以在读完第一遍以后,像找彩蛋一样找到很多巧妙前后呼应。
同时她像炮制中药一样,化解了故事中那些令人绝望甚至让人产生生理不适的残酷往事,使得主角的祖先们,那个在冰冷的海域里打家劫舍的家族,并不让人觉得像《隔山有眼》一样恶心。甚至又通过这些人和事,神奇地让读过这本书的人感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