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遵循能量守恒,要学会发脾气,发泄或者释放掉情绪后,才能获得新能量。想得到就要先付出,不要问能得到什么,总之先付出就是了。
人与人之间永远没有平等,每个人可以适当减少自己的自我规则,但永远会有自我规则。企业要想发展的好,是老板定的企业规则和社会规则比较一致的结果
恋爱起于“沟通无”,当“沟通有”时,就会开始有争论,比如谁对谁错,最终的结局是一个让步,一个不让步。
知行合一,简单划分:知是精神、行是物质。
我们要先了解社会和世界,然后了解自己,然后了解社会和自我的关系,然后才能有超越
什么是修行,它不是指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也不是一个想法干掉另一个想法。修行是体验出来的。
思想是念头,念头永远不会停,而且是东一个、西一个。念头是漂浮的。
注意力是刺激点,社会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刺激点。当人们失恋或者抑郁时,不应该陷入空想或自责,而应该走出去寻找新的刺激点,释放掉当下的情绪。
世界分高维、中维和低维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用去寻找“无”,只要看到“有”的存在,自然能发现无。
音律被人类分成了12份,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乐器。跑调是因为人遵从自我规则。
知都是本能,行就是被本能推动的,本能还会推动你寻找刺激点。人的刺激点越多,就越容易堵。可以尝试减少自我规则,不要想着修正自己。要学会认可自我,让自己的本性走出来,看到自我的合理性,扩大自我规则,这两个可以作为生活目标。自己不要拧巴的活着。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一个观察者,而不是经历者。以身体为例,身体也只是你正在使用,它也会给我们很多信息。
快乐和痛苦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寻找依据,去验证。不要陷入空想,因为“空想”都是以自我为依据的,不需要寻找,因为都是“我”。
修行先给老师定位,然后让老师知道你在哪个层次?才能给你指明方向。
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老师和师父的区别是,老师可以教很多人是一对多的集体行为,是经验的、规则的、普遍的,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是远的。师父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少,是个体的、追求体验性的、距离近的、必须来真的。个体和集体之间是距离的差别?
从男女性别上来讲,男人是集体的,女性是个体的。男人追求的是经验性的、是规则化的,而女性是追求体验的、是要求距离近的。50岁男人和30岁女人的敏感度是比较类似的。
未来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是距离越来越远,会导致人们的经验变多,人的纠结也会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宗教和信仰,但宗教和信仰目前没有标准化,是很难验证的,而科学它是可以验证的。
要养成写作的习惯,否则容易把老师的课变成经验。写作决定了世界到底是由“你”还是由你的“本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