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对不起,我迟到了。
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听起总觉得是一个堂而皇之推搪理由,可是置身其中时才知道身不由己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本来计划从6月起每周两更,可是半个月过去了才终于能再次拾起这本《论语》,心中不禁感慨,成年人的世界想静下心来好好读本书,静静码几个字的确是件很奢侈的事。
有朋友问我:你不是专职写作吗?怎么会没有时间?
在此,我需要对关注我的人介绍一下自己。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像很多为了能活得好一点而四处奔忙的人一样,我也每天应付着各种眼前的苟且。管着一个几千平方的建材商场,负责几家公司的员工内训,同时我还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天赋规划师,有着一批固定的咨询客户,且客户在不断的增加......
看到这里,或者你会觉得有点夸张。没错,在以前,我也会觉得一个人不可能这样活,可是现在的我,真的因为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多年的工作经验累积完成了这一切。
同时,在自己成为一名天赋规划师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是博学多才型还是专注精深型,是取决于个人的天赋的。而我恰好属于前者,因为这个天赋,再加上自己早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很早就掌握了一套快速学习的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践行,让自己的知识面跨越了很多个行业和知识领域,且可以融汇贯通的运用。而读书就是我自我精进的手段之一,写作则是我整理思维记录灵感的一个方式。
生活纷乱嘈杂,很多人都很容易在营营役役中陷入一种浑浑噩噩无法自拔的迷茫。我也曾经慌乱而茫然,每天忙得筋疲力尽却收获甚微,也曾经心怀怨怼,埋怨际遇的不好,命运的不公。所幸,内心中不曾失去过对自己的反思和批判,也不曾拒绝过对自己的纠正和调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读书和学习。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得以开始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这几年,所读过的国学已经渗透进了我的思想也渗透进了我的生活,影响着我的一切。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抱着学习的目的翻看了几部商业经典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在遇到人生瓶颈的时候,无一例外都受人指点看了《论语》,且都因从中受到启发,改变了人生。
每次看到《论语》在剧情中的出现,我都心生慨叹,一个人会走什么路真的与他的思维构建很有相关,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不是出生,更不是容貌性别,而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所以,我还是要好好继续读书,继续思考,继续与大家探讨论语人生。
《论语.颜渊篇》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析: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却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唯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说来也许您不信,关于这一章的理解,我足足用了十天的时间,甚至差一点让我放弃了将《论语》继续读下去的想法。
究其原因,就在这一个“仁”字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大大的推崇“仁”,包括《传习录》在内,前面我已读完了那么多讨论“仁”的文章,也做了很多关于“仁”的论述。可是在读到这一章时,我突然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段话最后一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中,老子很清晰的告诉我们,当天下已失去了“道”和“德”,人才会开始追求,也只能追求“仁”。
按照这个逻辑,“仁”其实不是这世间最高的境界,也不是圣人所处的最高境界。可是孔子却凭一己之力将“仁”拔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让世人都在求仁的路上不辞辛苦,上下求索。如此,儒家思想的高度也只是止于“仁”了,相比道家的境界整整差了一个阶层。如果是这样,我还看它干嘛?不如回头再去把《道德经》多读几遍!
相传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且在问道结束后大赞老子的智慧,可是为何他却将对世人的教导仅仅停留在“仁”这个层面呢?
因为这样的纠结,我原本早早想动笔写的文章,一延再延,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要怎么去说服自己去认同孔子所强调的这一切是最有益于提升人的思维和品性的。
这几日,因为各种原因,跟不同的人做了很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话题的沟通和探讨。在这些谈话的过程中,我突然感觉这既像是一场对自己思维的梳理,又像是一次对自己知识架构的检验,更像是一次对自己人脉圈中所接触的人的评级。也恰恰是这些谈话意外的让我突然把《颜渊篇》第一章的这个结打开了。
譬如我们谈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时,我们经常会谈到这样一个说法:彼此成就!在听到这个四个字之后,很多人都会赞同,但是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
有些人会说:“对的,首先自己一定要能够为别人提供价值,创造机会,给予帮助。”这种人首先想到的是付出,他们的“彼此成就”是建立在自己的善念和诚意之上的。
有些人会说:“是的,如果对方有实力也愿意奉献资源,能为我们带来效益,当然我们也要回报对方。”这种人首先想到的是得到,他们的“彼此成就”是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上的,是一种交换。
还有一些人会说:“什么彼此成就,不过就是个幌子,无利不起早,谁会白白帮你呢?还是先顾好自己,别人的事就看缘分,能帮就帮,不能帮也不要勉强。”这种人根本就不相信“彼此成就”这一说,于是你也无从说起,即便是说了他也只是会讪讪的看着你笑。
再譬如,我们谈经营管理中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性,这里也会有一个说法:数据分析能够影响你的战略决策。听到这个说法的人也会有很多种态度。
有些人会说:“非常重要,所以从经营之初就要开始重视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并且要尽可能持续的保证数据的精确和有效性,为经营管理做出指导,花多少精力都不过份。”很明显,这样的人深谙经营之道,有风控意识。
有些人会说:“有数据库好是好,但是投入的成本太大,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还是先不要搞,等金钱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做也不迟。”他们说得合理吗?合理!先生存再发展嘛!可是,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后面是很难再去想这个问题了,即使想!也要经过很漫长的阶段才有可能做出来,有些甚至会半途而废。
还有一些人会说:“那些东西就是个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没啥意思!数据都分析过去,现在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只要有钱赚,做好现在就是了,何苦那么麻烦看过去的数。”这种人,没有例外你也不用跟他讲了,分分钟还会跟你抬杠。
不管是在哪个话题上,第一种人便是认知层面在“道”的人,他们的初心就很好,有了这样的思维,他们自然会去找方法,制定标准,最后去好好的执行并实践。
初心就是一个人的格局,格局就是“道”,格局决定了思维,思维就是“德”,思维决定了行事的方式和准则,也就是孔子说的“仁”。
第二种人缺乏的就是格局,于是思维的方式只能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却不具备“德”的慈爱。既然没有了“道”和“德”的高度,他们的行事方式和准则会因人而异。如果要跟这样的人去讨论“道德”也难免牵强了些,唯有求“仁”。给他们行事的准则和规范,告诉他们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想获取利益,希望他们不做逾矩的事,以保证不出问题。
“仁”就是制度、方法、规矩,如果可以,希望人们能通过长期的遵守好的行为准则,开悟进入“道”的层面,假如不行,最起码,也可以成为一个合乎规矩的人,做合乎规矩的事,不能成为引领者,最起码能成为跟随者吧!
而这第三种人,就是我们最不能强求的人,不能跟他们谈格局,格局在他们眼里啥也不是。也不能跟他们谈制度规范,这些都被他们视为多余的,是一种束缚。只能在基于得到的基础上跟他们谈基本的义务,希望他们能够给予最基本的尊重而已。不需要他奉献,也不要奢望他进取,只要能听话照做就好。
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真的在于思维的不同。
能理解“道”的人,自然会去调整自己的“德”与之相匹配,进而寻找标准和方法,层层反推,最终落实到每一处细节成就自己的“道”。
而看不见“道”的人,只能基于自己的认知层面向上摸索。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就是知书识礼,先立自身,再达人济世,再进方有可能平天下。
两相对比,老子讲的“道”是生而知之的倒推之法,而孔子说的“仁”则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向上攀爬过程中必经的精进之途。生而知之的人不多,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却比比皆是。而这“仁”字恰好是进阶的瓶颈,突破了便是圣人,过不了,能守住也能做个贤能之人。
纵观古今,圣人不易得,贤能之人却时时有。皆因这些人能谨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原来,不是孔子不够高级,只是他明白圣人可遇而不可求,而好人也不易做,于是他教给世人一个最简单的心法:能不能做好事先不管,首先不能做坏事,不伤害他人,便也算是一种好了。
解析完这个道理,思维豁然开朗,圣人有圣人的道,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先做个与人无害的人,其他的再慢慢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