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有人趁机诬谄樊哙说,樊哙与吕姓族人结党,只要有一天陛下过世,就要兴兵诛杀赵王刘如意和他的下属。
刘邦十分生气,与陈平商议。刘邦让人把绛侯周勃叫来,在病床前,周勃接受诏令:陈平,周勃立即乘车去樊哙军营,让周勃代樊哙为将军,陈平一到军中,就立即砍下樊哙的头!
两人接受命令后,乘车前往樊哙军营,还未到军中,在路上商议道:“樊哙是陛下的旧人,功劳很大,而且是吕后妹妹吕须的丈夫,有皇亲关系又是尊贵之人,皇上因为一时动怒想杀他,恐怕日后会反悔。我们不如把他抓起来,送到陛下那里,让陛下自己决定。
他们还没到军中,就筑了坛,用符节召樊哙前来。樊哙接受诏令后,立即将手放到背后叫人把他反绑起来,用木栏囚车押送到长安;而让绛侯周勃代他为将军,率军继续征讨燕国反叛的地区。
陈平带着樊哙一行走到中途,接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怕吕太后的妹妹吕须在吕太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便骑马先行回到长安。
路上他又遇到朝廷使者,传诏命令陈平与灌婴屯守荥阳。陈平接受诏书后,立即又疾驰到宫中,哭得十分悲哀,又坚决要求亲自守卫内宫。
吕太后于是任命他为掌管宫殿门户的郎中令,还让他辅佐汉惠帝刘盈。此后,吕后不说陈平的坏话。樊哙到长安,便被赦免,恢复原来的爵位和封地。
参考《资治通鉴汉纪4》
评论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陈平太油滑了。
首先刘邦让陈平去把樊哙干掉,说的很明确,是干掉他,可是陈平到了边地樊哙军营里,只把樊哙看押起来,带回京城,让刘邦自己处理,并没有干掉樊哙。
陈平的意识里,他知道干掉樊哙,不是刘邦的真实想法,而是一时的气话,正因为陈平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很樊哙走的很慢,目的是等刘邦不再为此事生气了后,到时候好为樊哙开脱罪名。
这样既不得罪樊哙,也不会惹刘邦生气,更讨好了吕后一举三得做的很妙。
如果到此为止,陈平就已经做的很好了。可是后面没几天,刘邦去世了,变成了吕后当政,陈平是在回长安的路上接到的这个消息。
陈平立刻放下樊哙和车队,自己飞快的跑到长安给刘邦发丧,回到吕后身边,向她表示站队,并且释放樊哙,这几天又讨好了吕后,新的大汉领导层不会对他有所迫害,而且还有所依靠,又站在了巅峰!
别的不说,就凭陈平这两招,应变的反应,实在是太高明了,这里面对人性的微妙把握,足够让我们仔细研读七八次了!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