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增强我们的反脆弱性?
- 主动增加随机性
我们在生活中要主动寻求随机性, 稳定性固然对我们很重要,但是稳定性也意味着我们的静止,意味着我们增强自己的能力在一个更慢的水平 - 主动面对风险
我们都厌恶风险,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很多时候风险是必要且有益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意外着我们要无限制地主动冒险,这明显是不必要且不明智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主动面对风险呢?
在不影响自己正常进度的条件下,适度冒险,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安全无虞的路线
2.如何预见风险?
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往往通过回顾历史来推断所谓的“最糟情境”,并据此估计未来的风险,这种方法被称为“压力测试”。他们经常把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最惨烈的战争、最不利的利率波动或最低的失业率作为对未来最糟糕形势的精确估计。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注意到以下矛盾——这个所谓的“最糟形势”在发生时,已经超越了当时历史上的最糟形势。可是,这个关键的逻辑却被忽略了。
我把这种心理缺陷称为【卢克莱修谬误】。因为拉丁诗人兼哲学家卢克莱修写道:“只有傻瓜才会认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就是他亲眼所见的最高的那座”。
3.如何利用反脆弱性?
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压力源的刺激频率非常重要
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给予较长的恢复期,这将使得这些压力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急性刺激压力源肯定比一个温和但连续不断的压力源有益
后者大多是让你在生活中感到压抑的东西,包括按揭贷款、税务问题、因拖欠报税而产生的内疚、考试压力、琐碎事务、电子邮件回复、填写表格、每天上下班通勤,等等。第一种类型的压力源是【必要的】,而第二种类型的压力源对人的健康却是【有害的】。
4.现代社会的信息
现代化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却把人类从从容镇静的那类人变成神经过敏的人。出于讨论的目的,我们暂且把从容镇静的人视为懂得对真实信息做出反应的人,而神经过敏的人则大多在对噪声做出反应。两类人之间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噪声和信号之间的差异——噪声是你应该忽略的,而信号才是你需要注意的。
因个人能力或智力的欠缺无法区别噪声和信号,往往是过度干预背后的原因。
你越频繁地寻找数据,你会发现,你找到的噪声(而非被称为信号的宝贵数据)的比例就越高,信噪比就越差。
报纸每天都需要用一堆新闻填满各个版面,尤其是其他报纸会报道的这些新闻。事实上,要把事情做对,它们就要学会在缺乏有意义的信息素材时保持沉默。报纸篇幅有些时候写两行就够了,而必要时则可以写上200版——与信号的强度成正比。不过,当然,报纸要赚钱,需要向我们出售垃圾信息,而垃圾信息无疑制造了医源性损伤。
5.反脆弱性在投资中的利用
杠铃的意思是什么?我用杠铃(一个杠轴,两端加重,供举重者使用)来将极端情况分隔开。在我们的语境中,杠铃策略不一定是对称的,只是说,它由两个极端条件组成,中间空无一物。你也可以用更技术性的语言称其为双峰策略,因为它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模式,而不是单独的中庸模式。
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而不采取“中等程度”或“温和”的风险态度,因为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骗人的把戏——人们一般都明白“高风险”和“零风险”的概念,但是中等风险则有很大的迷惑性,因为它受巨大的测量误差的影响。
让我们从普通金融学中举个例子,......如果你 90% 的资金以现金形式持有(假设你不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或以所谓的“保值货币”储存起来,而剩下 10% 的资金则投资于风险很高或极高的证券,那么你的损失不可能超过 10%,而你的收益是【没有上限】的。如果某个人将 100% 的资金都投入所谓的“中等风险”的证券,那么他很可能由于计算错误而承受毁灭性的风险。
杠铃策略并不一定是以部分投资于抗通胀的现金、部分投资于投机性证券的形式呈现的。任何消除毁灭性风险的策略都属于杠铃策略。
意第绪谚语中就说:“做好最坏的打算,最好的情况总能水到渠成”。这句话听起来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只要观察一下就知道,人们往往做最好的打算,而希望侥幸逃脱最坏的结果。
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人们反感小的损失,但对非常严重的“黑天鹅”风险却视而不见。
6.学习做减法
现在闭上眼睛,试着想象你的未来环境,例如5年、10年,或25年后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你的想象力会把新的东西注入其中,......
很抱歉,我会在本章中告诉你,这种方法完全是落后的方法——根据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的概念,正确的想象就是从未来中【排除/削减】不属于未来的东西,采用【否定法】。脆弱的事物终将破碎;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东西是脆弱的。
7.越活越年轻——林迪效应
注:下表的第三类就称作【林迪效应】。
预期剩余寿命 | 领域 | 概率分布 |
---|---|---|
新事物的预期剩余寿命比老事物的更长 | 会自然消亡的东西(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寿命) | 高斯分布(或类似分布) |
新事物与老事物的预期剩余寿命相等 | 不会自然消亡的信息——物种的寿命 | 指数分布 |
老事物的预期剩余寿命比新事物的更长,与它们的当前年龄成正比 | 不会自然消亡的信息——知识性产品的寿命,类属的寿命 | 幂律分布 |
物理学家理查德·哥特应用了似乎完全不同的推理来说明:我们以任何随机选择的方式观察到的事物可能既不处于其生命的开始,也不处于其生命的结束,而最有可能处于生命的中间。......哥特在某一天(1993年5月17日)列了一张百老汇的演出表,并预测,上演档期最长的那出戏剧将经久不衰,反之亦然。他的预测被证明有 95% 的准确度。
他孩提时期就参观过大金字塔(5700年的历史)和柏林墙(12年的历史),并正确地猜到——前者会比后者留存的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