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绩效管理是外国先进管理工具的代表,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绩效管理根本就是中国人发明的,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全面投入到实战应用中了。
这其中不乏绩效高手,也混杂着交学费的菜鸟。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草船借箭》、《失空斩》、《华容道》等一系列经典的实操案例。
当大家纷纷叫嚣绩效管理无用论的时候,三国的管理大咖们给我们生生地上了一课,全是啪啪地打脸啊!
只可惜我们这些不孝的子孙,把老祖宗留下的管理财富遗忘得一干二净。恬不知耻地向外国的后生们取经学习,并以此为荣。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实在是本末倒置,实在愧对列祖列宗。
绩效目标过高,打死下属也完不成。
公元220年,关云长败走麦城,命丧东吴。消息传到阆中,张飞悲痛欲绝。他连夜决定兵发江东,欲为二哥报仇。
张飞一边集结人马,一边火速筹备军需物资。他给范疆、张达下达了最强硬的绩效目标,限期三天打造十万件白盔白甲白衣,全军挂孝征吴,完不成绩效任务将杀头治罪。
盔甲需要一锤一锤地打造,白衣需要一针一线地缝制,这些都是耗时耗力的细活。十万件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三天时间连准备材料都不够。
张飞的绩效目标虽然很具体很量化,但致命的错误是没有给下属充足的完成时间,更没有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这样的绩效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属于无效目标。
这简直是在逼我们死!范疆、张达一合计,与其被张飞整死,不如先把他宰了!
当夜晚间,二人趁张飞酒后熟睡之际,用大剪刀将他刺死,割下人头投奔东吴。
张飞的名字家喻户晓,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没想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张三爷最终惨死在两个无名小卒手中,实在可惜。
没文化多可怕,不懂管理真要命。张飞是因绩效管理丧命的全球第一人,给后人当了反面教材。
绩效目标很重要,执行人忒不靠谱。
即使贵为大军事家、大政治家的诸葛亮,在给下属分解绩效目标时也犯了两次严重的错误。
公元208年冬天,孙权刘备在赤壁联手击败曹操,曹操的83万人马瞬间灰飞烟灭。
诸葛亮计划在华容道(今湖北岳阳)伏击落荒而逃的曹操,准备将他生擒活捉。孔明把这个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关羽,并与其签订了《捉曹操》的绩效协议(军令状)。
与张飞高不可攀的绩效目标截然不同,诸葛亮的绩效目标虽然容易完成,但极为重要,必须委派一名十分可靠的执行人来完成。
结局大家都知道,关羽为报答曹操对自己十二年的知遇之恩,把孔明的绩效目标完全抛在脑后,亲手将曹操放跑,引虎归山。
如果说“华容道”痛失好局是诸葛亮的一时不慎,那么“失空斩”就是他第二次使用昏招,错用了人选。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在弥留之际曾经提醒过诸葛亮,说马谡为人言过其实,千万不要把重要的绩效任务交给他。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关键时刻,依然不长记性,又与马谡签订了《坚守街亭》的绩效协议(军令状)。
没想到马幼常比关云长还不靠谱,完全置诸葛亮的叮嘱于不顾,干净利索地丢失了街亭,逼得孔明直唱空城计,差点成为司马懿的俘虏。
只有掌握规律,才能驾驭工具。
北伐失败,马谡被斩,诸葛亮难辞其咎;
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张翼德死不瞑目。
绩效管理能从古沿用至今,足矣证明它是非常优秀的管理工具。虽然简单好用,也引得无数英雄皆断腰,这些珍贵的案例值得我们后人仔细品味。
绩效目标是一把双刃宝剑,用好了可以事半功倍、所向披靡;用不好就会引颈受戮、自刎而亡。
首先,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下属、提高人效。并不是像张飞那样,把它当作逼死人的工具。所以绩效目标的高度设置要合理,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让执行人踮起脚尖刚刚摸得到,这样的激励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
其次,绩效目标不可以通用,上级必须为每一位下属量体裁衣地设计匹配度高、个性强的专属目标。并不是像诸葛亮那样,强迫关羽完成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两千年过去了,后人不断为诸葛亮鸣不平,强调孔明正是利用关羽与曹操非同一般的关系,故意在华容道放跑曹操,以维持三足鼎立之局面,让刘备从中受益。
这种观点颇有新意,如果成立,诸葛亮将是三国绩效管理第一高手。
蒲黄在此表示不服,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位真正的绩效大咖,他正在策划一场用绩效工具整死诸葛亮的阴谋,他究竟是谁?他能否得逞?
我们下回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