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感受
读完这本书后,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原来我们行为的背后是有规律的,习惯是可追溯的;喜的是如果掌握了习惯的原理,我们可以创建新的习惯,修正坏习惯,真正让自己的生活处于可控的状态;
引言
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是开始穿衣服还是打开微信?穿衣服是从左手还是右手?系鞋带是从左脚还是右脚?你是先洗脸后刷牙还是先刷牙后洗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们大部分的选择看似精心准备,其实不然,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为什么形成习惯?
人类有大量的行为是简单重复性的,大脑会把一系列行为变成自动的惯常行为,也就是形成习惯;这是大脑省力的方式,调用习惯后,大脑可以进行其他思考活动或安静下来;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减小自己的负担,头部逐步减小,这样孩子在出生时更容易,降低婴儿和母亲的死亡率;
习惯形成基础是什么?
在大脑骨的中心有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块,称作为基底核,它是习惯形成的基础,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都在存储生物的习惯;基底核有一套聪明的系统,可以决定什么时候用习惯来替代其他活动模式,什么时候让习惯组织块行为开始或停止;
习惯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习惯在大脑中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存在暗示,大脑进入自动行为模式,触发使用某种习惯;第二,进行惯用行为;第三,出现奖赏,大脑根据奖赏辨别是否记录这个回路,以便将来使用;
而习惯之所以这么强大,是因为习惯可以产生神经渴求;当我们把暗示和特定的奖赏关联起来时,大脑会出现潜意识的渴求;渴求可以让习惯回路持续运转,确保大脑高效率地工作;
图片中是抽烟的习惯回路,当烟民看到烟(或者其他相关暗示)时,烟民脑中就会开始预期尼古丁的味道;进而产生对尼古丁渴望的冲动,如果这种渴求没有被满足,它就会变强,直到被满足;这也能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工作时,手机里传来微信消息的声音,即使知道消息无关紧要,也忍不住会打开查看;即使短时间忍住了,如果手机声音没有关闭,查看信息的渴求就会增强;
暗示几乎涵盖所有事物,比如从视觉事物,到特定时间、地点、情绪、思绪或者特定人等;
习惯行为可以是行为、情感或是思维方面的;
奖赏涵盖了可以给器官带来快乐的食物、情绪高潮等;
如何创建新习惯?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往往想形成某些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困难,如果我们按照习惯回路来设计;习惯是一个回路,包括: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要想形成有效的习惯,这三点都必不可少,如果奖赏是自动自发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还会触发渴求的产生;
有观点提出:做事情前增加一些仪式,比如看书前清理好书桌,前一天准备晨跑的跑鞋等(当然也有时间管理的考虑),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增加暗示;或者在社交性APP中,比如会有早起打卡排行榜、走路步数排行榜,或事务清单完成后的“叮”的一声,都是通过给大脑以奖赏,进一步地巩固习惯;
最近,我希望形成早起的习惯,不过存在一定难度,总是在起床后睡回笼觉,我思考后发现是因为缺少了奖赏措施;所以,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会打开音乐播放器播放英文歌曲,一定是以往没有听过的,旋律感强的歌曲,这样让自己一下子精神了,也给了大脑愉悦的感觉;
如何改变现有习惯?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坏习惯,我们想要调整它们,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关于习惯的调整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习惯永远不会消失:一旦习惯形成,就会蛰伏在大脑中,只要对应的暗示和奖赏出现,就会引发习惯回路;同时大脑无法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
好消息是习惯可以替代,保持暗示和奖赏不变,可以将习惯回路中的惯用行为替换为另一种行为,从而达到习惯的转变;比如最近我喜欢在吃饭的同时看娱乐节目,主要是想放松,同时偷下懒,不过只要开始看娱乐节目就停不下来,比较浪费时间;所以我想把这个习惯用其他的行为替代,比如听音乐或找同事聊天;
在习惯的改变过程中,需要保有自信,如果不相信自己的习惯可以改变,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有的行为模式;
另外,加入到一个构建类似习惯的群体,可以让习惯的改变来得更加有效;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需要找到另一个惯用行为替代,保有自我,加入群体,习惯改变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除了上述的内容外,本文中还讲到了习惯对于组织机构的习惯以及社会的习惯,考虑到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并非紧密,实用性并不强,具体内容可以参看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