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用奋斗定义时光》第七章:形成有个性的语文教学主张 !
第七章涵盖的内容有设计 富有创意的课堂实践活动 ;实现高效课堂的三要素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 ;把对学生的关爱放在集体训练上 ;进行审美的教学 ;夯实教师的询问背景 。
这几张看来信息量非常大, 但是确实非常实用 !!需要慢慢地读 ,细细的品味 !
(一)
余老师说我最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着力语文教学资源的提取 ,关注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 ,因为教师需要把教学的试点集中于学生的课堂 实践活动, 就永远不会上砸课,因为他是希望学生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真有收获 得到训练 。
课标中这样写道: 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语文实践的课的特点是这样的 :学用语言训练 、读写技能、积累知识为最重要目的的课中训练活动 。
(1)有明确的训练任务。
(2)坚持集体训练
(3) 重在读写能力的提升
(4)确保活动的完整形态
好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 ;好的课堂应该让所有的学生在严格的训练中提高语文的素养 。
一篇课文的设计要领是有力度、 有变化、 有美趣。
关注学生时间活动的设计主要好处有 :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研读 教材的能力, 提高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 提升学生集体参与课堂活动的频率, 提升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
实现高效课堂的三个要素 :语言学用,技能训练,知识积累。
(二)充分利用靠中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教材课文中能够对于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技能训练,方法养成,知识积累, 情感熏陶的材料 。
所谓教学资源, 就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能够被教师用来设计字词教学 、朗读品味、语言学 用教学、 阅读分析教学、 课文中微文写作等教学活动的教材材料与抓手 。
(三)把对学生的关爱放在集体训练上
低效课堂 特征:无学生的动笔 ;无教师的讲析;无学生的静默思考 ;无弱势学生的发言地位;无学生的集体训练 ;无教学手法 有活动形式的变化 。
(四)夯实教师的学问背景
余老师说学问背景大于教学素养。那怎样夯实语文教师的徐文背景呢 ?总的来说 ,多读书 开扩的眼界, 增长自己的知识 。
我对老师们的具体建议是:1.坚持做一点微型的“专题研究”,在微型的可行的“专题研究”中将自己引人“做学问”的境界里去,在实践之中增加自己的学问。
2.用一定的时间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欣赏其章法、手法、技法,提高了自己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欣赏课文的能力。
3.精读百十来篇《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文章,坚持做阅读笔记,可以增加非常多的学问。
4.向统编教材的标准靠近。着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质量,
以此“倒逼”自己研究一些学问,增长一些学问。
例《孤独之旅》这里的描里面,蕴含着15项语文知识。1.描写内容。这一段文字的描写内容是“风雨”,这是“景物描写”,也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2.关键词语。段中的关键词是“最恶劣的一个天气”。3.层次结构。全段分为两个层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是第一层,后面细节的描写内容是第二层。4.时间顺序。风雨描写的内容是按时间的顺序展开的;“一大早”“临近中午时”点明了时间的先后。
5.动静结合。写天气阴沉时是静态的描写,写暴风雨的内容则动态十足。
6.直声有色。“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等内容写“色”,“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等内容写“声”。7.比喻夸张。段中修辞手法运用精当,特别是“黑海”的比喻和“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的夸张,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的可怕氛围。8.白描手法。全段运用简笔勾勒的方法,描绘了大风大雨侵袭芦苇 荡的生动画面。
9.写景角度。主要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觉的角度描写景物。10.虚实相映。“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仿佛世界已到了末 日”,都是从“虚”的角度写暴风雨给人带来的恐惧。
11.镜头特写。“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既写声又写形,从 具体情形的角度表现了暴风雨的猛烈。
12.推动情节。这里的描写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暴风雨的袭击一定 使鸭群逃散,于是就会有杜小康的追寻,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3.表现人物。设置暴风雨的情景,就是为了让杜小康经受磨难,这就叫作“景物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14.形成波澜。在孤独平静的生活中迎来可怕的暴风雨,故事陡起波 澜。
15.增加美感。曹文轩说:“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 终举足轻重。”
以上种种, 如果我们任何一人按照其中的这种做法做了 ,一定会受益匪浅 !!
想法是从微文专题研究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