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阴,难得下会雨,听见清脆的、 噼里啪啦的雨声……
下班时,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冷,毕竟都穿着夏天的短袖…… 凉爽一过头就变成冷飕飕,无形的小刀钻皮肤的感觉。再也没人喊着热了
我随手取下薄羽绒服,在他们羡慕的眼光里套在身上。然后, 门前台阶上出现滑稽的一幕,穿短袖的、穿裙子的和穿棉袄的同时一排站着,看雨,等车。
季节和节气只是书面的定义,实际上每天都交替着夏和秋,夏的闷热还在,秋的寒凉已到,它们可能发生在同一天,至多两天,热的时候是炽热的,冷下来似乎就一瞬间。
八月在流逝,一种恋恋不舍黯然神伤抚上心头。
能有什么办法呢? 文字能记录的只是少之又少的部分,更多的只能任凭流逝。
早上起床,习惯性地问小度 一一 “天气预报”,它清晰地回答 “15℃到27℃,比昨天热一点,升温3℃” ,可见昨天的降温。
七月末遇见自己喜欢的书之一,陈冲的《猫鱼》,最先是读纸质书,可大部分时间不能待在家里,一大本厚重的书,不好带在身边。发现微读上也有,就这样交替着读着,它给我带来再一次阅读的着迷。
读到后面越来越发现自己喜欢的,是这本书文字的调性、风格,你会发现它不是简单的个人回忆录,呈现的可大可小,大的有宏观宇宙,小的是感性深遂。前三分之一讲家族父母辈,感觉像走入《南渡北归》的氛围,家国情怀个人际遇,特殊年代所发生的,时代的浪潮携裹着人们,艰难前行。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烙印,所有的痛苦伤害接踵而至,没有耽溺没有嘶吼,有时甚至都是无声的。也幸亏她没有写成伤痕文学。
主线讲述她自己的经历,上海的童年,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初上银幕接触电影,到电影《小花》的好评,19岁获百花奖,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影后。再以后,远赴美国,开始异国留学之旅、感情经历。
读这部分我惊叹于陈冲的坦诚勇敢,正如导演姜文的短评: 《猫鱼》是陈冲珍贵的个人记忆,写得鲜活、深邃,毫不畏惧地邀请踏入其中,经历她的人生,结识她的朋友与家人…… 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
确实,在阅读某些章节时我常屏住呼吸,感叹道她是真敢写呀,在我看来是不那么光彩、不堪、私密的受伤害的事,自揭过往的伤疤,如此坦诚、克制,不是每个书写者能够跨越的。
我想,这也许跟她移居海外生活工作和做电影有关吧。
很羡慕,作为电影人的陈冲,她会被大作家金宇澄约稿催稿,书中写“ 这一年多来,或闲聊式地,或直截了当地,在每月的这个时候来“催稿”,我竟然被他“逼”出了二十万多字,这是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
以前只隐约知道,陈冲很会写,可这么厚重的一大本,出乎我意料。读完才知内容的丰厚延绵,想来六十多年的阅历沉淀,加上父母给予的,好的坏的、悲伤的快乐的、失去的、拥有的,从哪一条回望,足够捡拾细数。
也只有足够阅历的人,可以更好的理解其中意味。
豆瓣8.5分,微87.6分,属好评如潮,我想每个人都可以读到其中看点吧,对于我,它才刚刚开始。
(未完)
2025年8月19日 风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