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猫鱼》,是电影演员陈冲的自传性散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这本书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没想到一个演员的写作能力居然这么强,陈冲的文笔好得让人意外,一名多个光环加冕的女演员,竟能如此柔情似水、冷静克制、真实不造作地将自己的人生展开给读者,这是面对自我、爱的人、这个世界的态度。
这是一本非虚构自传体回忆录,散文集,人物经历多个时代、从上海老房子到重庆、到美国旧金山,陈冲年少成名后只身前往美国闯荡,从演员、导演到编剧,伴随着祖父母、父母、哥哥等人物故事的先后呈现,我仿佛跟她一起经历了懵懂、困顿、突破、成长、抛弃、重拾、和解的一系列心路历程。
陈冲从童年记忆开始讲述,外公的自杀,外婆的坚强,远渡重洋求学的父母,年少成名的自己,画画的哥哥,珍贵的友谊,往来的书信,回忆散文,爱的人,没能说爱的人,相守的人,参演的电影,创作的故事等…….即使出生、天赋如陈冲,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其实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充满了苦痛,挣扎和突破之后得到了岁月的馈赠。
63岁的陈冲,邀请读者跟她一起进入家族几代人的生命和精神历程,时间跨度百年以上。合上这本600来页、33万字的《猫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像微醺一样、思绪万千。跟着作者的思绪体验了好几代人的人生,像欣赏了几部文艺电影,经历了特殊年代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和悲剧。先驱一代对民族的使命感与现实的碰撞,为了追求理想远离故土和亲人,人到中年后又开启了漫漫的寻找、回归之路。
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年代,英雄儿女辈出,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人们靠书信交流所以留下来许多精炼、优美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作者对艺术、生命、岁月、爱、死亡的观察和思考,用细腻、坦诚、真挚的笔触书写下来,品味其中,就像流淌在大提琴音乐中,缓缓起伏、逐渐沉落。
此外,这本书甚至可以作为艺术审美的入门书籍,书中提到了很多作家、音乐节、电影,例如博尔赫斯、黑塞、里尔克、坂本龙一、金宇澄、贝托鲁奇、姜文…….陈冲的美是一种状态,绝不是外表、皮囊,就像艺术品一样,欣赏需要一定门槛,功底和觉察力,才能捕捉到这种美。
这本书经常让我落泪,有时候是文字中流淌出来的艺术、文学、电影之美而感叹,有时候被她敏感、细腻的情感而感动,有时候是照见了自己生活中的过往而哀伤。读完之后,再次感受了世界很大、很美,个人弱小、孤独,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飘荡荡,带着记忆和憧憬。人是因为有爱,才发现生活的美好。但是另一面是,爱,也能激发很多欲望,其实文学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爱和欲望展开的。
一直在听音乐,感受到一种很不真实的美,但又为最终都会破碎而忧伤。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长辈老去,孩童长高,对皱纹和白发早已习以为常。这个时候,童年的记忆像沉入海底多年的轮船被后人发现打捞,锈迹斑斑、强烈地在眼前闪现。
在一路的成长回忆中徜徉一会,发现宿命不得不信,我早就注定是现在的我了。确定的是,我越来越相信美好了,相信就能看见、就能遇到。路上的一朵野花、天边飘过的云、雨后的桂花香、月上树梢头、一本共鸣的书、直击灵魂的音乐,很幸运有能力去感受这些美好。
书中有很多段落让我的共鸣:
人回不了家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岁月。人回不了家,就像他回不去母亲的腹中。
我好像更需要他们的缺席,而不是他们的在场。只有在我的思念和渴望中,他们才可能成为一片广漠、无状的土壤,让我的爱情生根。失恋的痛苦也往往在于失去了爱,而不是失去了某个人。
老去的确是莫大的幸运,年岁的确是可以炫耀的东西,它好比大树漂亮的年轮,一圈一圈写下了所有的斗争所有的苦难,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和繁荣
记忆,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枕头上柔软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你似乎能感到那里的温度,忍不住伸手去抚摸它,把脸贴住它。等你再抬起身,却发现那凹印已经走样,失去了他的痕迹。记忆也好像一个犯罪现场,你一次又一次地去那里查看,反而践踏了那些手印足迹,丢失了真相。
岁月的后镜仿佛一台神奇的织布机,千丝万缕地为我编织出两个人命运的图案一一错综、美丽、不可思议。
总之,我认为有些事情只能相信是命中注定,不然怎么解释呢?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真纯洁、无邪的,追求这种真纯洁的东西,也许会给人带来悲剧。可到头来,我也许会后悔为什么要否认一种纯洁的东西,而失去了幸福。那时候我只能说这是命中注定,我的力量是微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