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周末的时间重看了一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它没有华丽的动作,没有丰富的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里面的主人公安迪印象深刻,他凭借着一把小榔头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人身自由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敲出了一条通往自由世界的小隧道,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再次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商贩瑞德,图书管理员老布身上看到了“肖申克式的枷锁”。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鲨堡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鲨堡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鲨堡,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就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会认为“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肖申克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映像最深的是瑞德告诉安迪“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当你被判终身监禁,你就等于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角色是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处于“肖申克式的枷锁”下人的一生。在鲨堡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肖申克禁锢。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商贩瑞德与他相比无疑是幸运的,在安迪的引导下,他也最终挣脱了“肖申克式的枷锁”走向了自由的彼岸,没有像老布一样被扼杀。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带着这种“肖申克式的枷锁”呢?
纵观整个世界的发展历程,人作为生物链顶端的生物,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有思想,能够思考如何更好生存下去。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人类始祖是在700万年前,但直到7万年前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下降,才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来自时间简史),依靠大脑的认知才提高了我们的生存能力。
在认知革命之前,我们主要是靠着眼耳鼻舌身(感官)在这个世界求生存,直到我们有了认知,有了思考的能力(理性),人类才得以在这个世界进一步的发展。但是700万年进化,感官的认知(感性)已经深深的植入了我们的基因。我们以眼睛为代表的感官看到的什么就是什么,那是经验、事实;我们的思考是把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经验、事实上升为理念、观念和概念。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主要是用感官在学习,不断的累积信息量,在原有的思维模式里低水平的重复。
而这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肖申克式的禁锢”,特别是被体制化,不愿意逃离现有舒适区的人,他们已经摸透了所在环境里的规则,不用学习新的东西,也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事情,但是一旦所在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就失去了应对变化的能力。
我们有一个更大的枷锁,大脑的最小作用力。大脑的设计是为了求生存,在整个自然界,从物理学、生物学、人类社会学,都有一个最小作用力原则。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大脑简化后的事物,我们在用最小的力尽可能的探求世界获得生存。
我们的脑袋占全身重量的二十分之一,但大脑即便处于休息状态时的消耗也要占整个身体能量消耗的五分之一,所有人为了生存下来,有能不用脑就不用脑的习惯。
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不能很好的做出决策和选择。要想打破这个枷锁,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更好的思维模式,扩充我们的认知边界。为了能看清自身的枷锁并打破它,推荐大家必看以下两本书:
《思考,快与慢》
简介: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我们大脑中的两种模式,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穷查理宝典》
简介:本书完整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与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古代的雄辩家,到18、19世纪的欧洲文豪,再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偶像,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来,并用这些来强调终身学习和保持求知欲望的好处。全书贯穿了芒格的聪慧机智,令人敬服的价值观和深不可测的修辞天赋。最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值得每个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