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真牡丹·牡丹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朝代之一,其文化遗产也是相当丰富。

唐人偏爱牡丹,甚至还成为当时的国花。牡丹的身影妖娆绽放在唐朝的书画、器物、诗文之中。单就诗歌而言,《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可见牡丹在唐朝人心里,拥有较高的地位。

牡丹作为诗歌的主体,它在里面的角色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咏物赞美


牡丹深受唐代人喜欢,咏物表达喜爱之情的诗不少。文章最开头的《赏牡丹》便是其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将牡丹比喻成真正的国色天姿,开花时连见惯风浪的天子脚下人民都能惊动。

另外,诗人也常用牡丹来比喻美人,赞扬其天姿国色。诗仙李白曾用牡丹比喻杨贵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雍容华贵的面容和牡妖娆富贵的姿态相比拟,“露华浓”三字,用牡丹沾露更加妖娆来暗示杨贵妃受得皇上雨露,更现妖冶。


以物载情


未发先愁有一朝,如今零落更魂销。

青丛别后无多色,红线穿来已半焦。

蓄恨绮罗犹眷眷,薄情蜂蝶去飘飘。

明年虽道还期在,争奈凭栏乍寂寥。

《牡丹落后有作》是唐代诗人孙鲂的诗词之一。在孙鲂笔下,牡丹花不再是以艳丽而居,变成了载情喻意之物,不再突出牡丹的娇艳富贵,反而用零落来烘托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下《秦中吟》中的《买花》诗,透过牡丹繁盛的社会现象,揭示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牡丹价高,买花者仍愿意一掷千金。可是这些钱,都是从压榨劳动人民中所收取的“赋税钱”!白居易借“牡丹现象”,尖锐地反映了当时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矛盾,为被剥削阶级发声,着实可敬。

唐人盛爱牡丹,以牡丹入诗赋予其艺术美。这些诗词都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至今仍在散发着熠熠光芒。

--------------------

文章为春秋君原创作品,

文中牡丹插图均来自“华笺清岚——清华大学博士后书画展”谈晟广老师作品,

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