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题】
竞争与嫉妒
【本节简介】
嫉妒是人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反应,它和竞争紧密相连,因嫉妒而产生的竞争行为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我们在和他人之间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的行为,比如,情爱的竞争、权力的竞争和隐形的竞争等等。这些竞争可能现在就正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了解它们,有助于了解我们自己,也有助于了解我们的竞争对手。
【你将听到】
【思考作业】
在生活里你是谁的竞争者?谁又在和你竞争?情爱竞争,权力竞争,隐匿竞争,你们是属于哪种竞争方式?
1
大家好,我是吴立敏。上一节我跟大家一起探讨了,关于“性的吸引和消失”这个议题。那么这一节,咱们一起来谈谈人性中的嫉妒与竞争。
我之所以将嫉妒和竞争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嫉妒和竞争就像是一个“连续谱”,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会由于身边的某个人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因此产生嫉妒情绪,进而引发竞争行为。所以接下来,我将会以嫉妒为基调,以竞争为主线,跟你一起聊聊,书中人物之间存在的三类典型竞争,包括:情爱竞争、权力竞争和隐形竞争。这些竞争可能现在就正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了解它们,有助于了解我们自己,也有助于了解我们的竞争对手。
首先,我想先来讲讲,尼采和保罗之间的情爱竞争。莎乐美在一次文艺沙龙上遇见了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保罗,两个人有很多共同话题,逐渐变得非常熟悉亲近。而保罗跟尼采是多年的好朋友,并且保罗对尼采充满了景仰。于是保罗就想将尼采介绍给莎乐美认识,并希望他们两人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和永久的师生。后来,三个人跟预想中一样,走得越来越近,甚至还决定三人住在一起,来一场完美三人行。
尼采把三个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毕达哥拉斯式的关系。啥是毕达哥拉斯式关系呢?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勾股定理的首先发现者,他出生在爱琴海中的一个贵族家庭。所以“毕达哥拉斯式关系”大概指的就是,建立在三个人之间极致纯洁、极致美的,对立统一而又协调的所谓贵族式关系。
但是大家想想,这种纯洁的理想化友谊能在现实的物理空间实现吗?我想,挺难的,因为人性中那些微妙又复杂的情绪,人们很多时候是对它们难以控制的,就算对莎乐美和尼采这样有着强大精神世界的人来说,也一样。
所以,他们纯洁的三人行“蜜月期”是非常短暂的,他们这“三位一体”(他们给自己取的名字)很快就出现了裂痕,后来那些浪漫和色欲、竞争和嫉妒就像一把刀一样,割裂了他们这种纯洁的理想化友谊。
首先宣战的是尼采,他提议要和莎乐美结婚。你说提议就提议吧,他还要求保罗去向莎乐美传达。而尼采对于突然想和莎乐美结婚的解释是,他觉得这样三个人住在一起,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在社交上对莎乐美影响不好,但如果莎乐美和他结婚了,那就没事儿了,所以他找保罗,让保罗去向莎乐美说明他的这个想法。保罗虽然很不情愿,但出于对朋友的忠诚(冷漠的忠诚),他也还是传达了。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读亚隆的书,你一定要用心和用感受力来读。关于尼采和保罗的竞争,如果你只是浮光掠影地看过,不会有任何深入的体会。但是如果你仔细斟酌,就会发现,作者是在用简单的白描,刻画出人性中非常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强烈的嫉妒和竞争情绪。
我们可以看到,尼采以保护莎乐美为借口,提议结婚,并且要求保罗传达,这其实是在向保罗传递出一种宣告和压迫,那意思是说,莎乐美是我的,你可别动啥念头,来来来,你还得帮我告诉她,我要和她在一起,你可没有份的。
嫉妒其实是人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基本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嫉妒的体验,而且嫉妒可能会发生在各种情境当中,其中最为常见的,可能就是在情爱当中了。谈过恋爱或者只要喜欢过别人的人都知道,如果在你和你喜欢的人之间存在“第三者”,我们会很难控制自己不出现嫉妒心理,我们的内心会很难受,行为上可能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像尼采突然提议要跟莎乐美结婚,而且要求保罗传达,就是想以此宣誓自己的“主权”。嫉妒虽然很平常,但它却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一般它有以下几种特征:
1) 嫉妒对象的同质性
嫉妒往往是对周围原来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优于或超越自己后,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态和行为。比如有段俗语说,一个乞丐从不生气富人吃的大鱼大肉,但是却对另一个乞丐比他多要一个窝头而耿耿于怀。
2) 嫉妒有排他性、攻击性、发泄性
我们都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王后嫉妒白雪公主比自己貌美,送她毒苹果,想要毒死白雪公主,因为这样一来,世界上就再没有人能跟她争“天下第一美”了。
嫉妒的排他性和攻击性在尼采和保罗身上也表现得特别明显,虽然书中只用了几句话带过,不过却能让读者嗅到浓浓的味道,莎乐美是这样说的:“同一段期间内,保罗开始写来情感同样炽烈的信件,我们三位一体之间的紧张,开始上升到让人惊慌的地步,保罗与尼采之间的情谊迅速崩解,在给我信件中,他俩开始诋毁对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嫉妒中的这种排他性、攻击性,足以让两个曾经有着深厚友谊的男人也“反目成仇”。
同时,嫉妒的这个特征,在莎乐美和尼采妹妹的竞争中,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莎乐㺯评价尼采妹妹是一个气量狭小、精神贫乏的女人,她无法承受把她的哥哥输给另一个女人。而尼采妹妹在给尼采写信时,也在信中表达了对莎乐美的强烈攻击,贬低莎乐美是俄国母猩猩,而且还在信的落款处写上“你唯一的妹妹”,用唯一,把自己和哥哥尼采绑在一起,强调自己在哥哥心中应该有的重要位置。
3) 嫉妒有“伪装性”(内隐性)
嫉妒还具有“伪装性”,也就是所谓的内隐性,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嫉妒加些掩饰,比如,在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因为嫉妒别人的工作能力比自己强,或者某些条件比自己优越,就散播对人家不利的流言蜚语,用间接的方式毁掉他的名誉和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体会在竞争中赢了的快感。
但很多时候,经过“伪装”的嫉妒还是能够被明眼人一眼看穿。比如,苏轼曾写过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首诗的具体意思是说,苏轼在黄州做官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陈糙的人,陈糙家里养着一群歌妓,经常载歌载舞,而陈糙的老婆又特别爱嫉妒,每次自己的老公欢歌艳舞的时候,就拿着木杖喊叫,用力锤打墙壁,因为她不敢打自己的老公,也不敢阻止老公养歌妓,又不好承认自己的嫉妒,只好拿着木杖,在那儿敲打喊叫。所以你看,陈糙妻子嫉妒的这种内在心理就被苏轼看得明明白白。
2
如果把嫉妒分为两个维度的话,一个是失去关系的威胁;另一个就是失去自尊的威胁。而玛蒂尔德和贝莎之间,更多就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两种威胁,而采取了维权的竞争,这种维权性的竞争,也属于情爱竞争的一种,而且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最常面临的一种竞争了。那么或许你很想知道,为什么当两个人相处久了,感情就会慢慢变淡,甚至要面临这种为自己“维权”的尴尬境地呢?
贝莎歇斯底里症发作,宣称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而作为妻子的玛蒂尔德,立刻要求布雷尔把贝莎的案子转给另一位医师。而且还曾经当着弗洛依德的面,严厉禁止丈夫在自己面前提到这个年轻患者的名字。
当然,作为布雷尔名媒正娶的太太,加上自己家族又身世显赫,这种维权性竞争自然成功了。但如果我们仅仅把玛蒂尔德和贝莎之间的竞争解读为“维权”的话,就会忽略掉玛蒂尔德其实也在努力维护她和布雷尔的关系,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她对布雷尔表达需要的描写,用了两个破折号:“因为我——我们——需要你。请把我的请求看成一种恭维,一种邀请吧。”这句话里面裹挟着,作为一个妻子,面对丈夫把更多的关心和关注给到工作、给到年轻的异性病人,而自己和孩子却得不到这种关心和关注时的愤怒、无奈和祈求的情感。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的是,像玛蒂尔德和布雷尔这样的婚姻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处处可以看见的。在大量的婚姻咨询中,我们会发现,婚姻出现危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历程:先是因为生活而累积的麻木和疲劳,让个人需求没办法被看见,导致不能顺畅沟通;然后,一方就会向外寻找新鲜,另一方发现后,可能会用强烈的道德感,和附着强烈责任感的、多年的夫妻情感,来击败第三者,获得胜利,但同时也要互相咽下,为了维系婚姻的完整性,而对彼此的愤怒和已经破碎的信任。例如,明星马伊利和文章的婚姻,当年那句“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里面有多少无奈和心酸,但那句话确实引发了广大的网友支持,同时也是以淹没了姚笛而取得竞争的胜利作为结束的。只是这种感情裂痕实在很难修复,所以最终两个人也依然没能走到最后,让人不禁感慨唏嘘。
3
好,说完玛蒂尔德和贝莎之间的竞争,以及她和布雷尔之间的婚姻问题,我们继续来看看,两位优秀的男人之间的权力竞争——布雷尔和尼采的竞争。
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就产生了权力,虽然人们看不到权力的实际形象,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权力的客观存在和巨大影响,那么权力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权力其实就是指通过掌握资源影响他人的能力。但是今天咱们谈的,更多的是布雷尔和尼采两个人在言语、思想之中的比拼。
比如,布雷尔和尼采的第一次见面时,布雷尔礼节性地问候说:“旅途如何?尼采教授,我知道你刚从巴塞尔过来。”这时,尼采回答说:“那只不过是我的上一站,我整个生命变成了一个旅程,而且我开始觉得,我唯一的家,唯一的我总是回归的熟悉所在,是我那纠缠不去的病痛。”
在一问一答中,尼采把布雷尔的社交问候,一下子就延伸进了充满隐喻的、形而上的、宏大的生命和归属议题里。所以在当时,布雷尔迅速地给尼采下了一个判断:这家伙儿不会聊天。
这两个人很多精彩的博弈都体现在他们的对话中,比如,布雷尔对尼采的第一次问诊临近结束时,两个人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与抉择”的讨论,布雷尔的一个病人病情很严重,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对此,布雷尔认为,作为医生,不应该对病人说出这么残忍的真相;而尼采则认为,向病人隐瞒,这其实剥夺了一个人发现真理的权利,人应该是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去面对死亡的,而不是我们替他做了抉择。两个人在这场对话中有很多思想的碰撞,没有所谓的对错,但是各自在学识和思维上的较量还是清晰地浮现出来了。
莎乐美曾经跟布雷尔强调过,尼采对于权力非常敏感,任何让他感觉到,可能会把自己的权力拱手让人的程序,他都不会参与,而且他认为,没有人会有帮助他人的欲望,帮助他人仅仅是为了支配他人。所以当布雷尔两次向他伸出同情之手时,尼采都表现得无比冷淡,这让布雷尔感觉受到了抵制和背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权力竞争的表现。
两个人的内在竞争,还体现在布雷尔对尼采的笔记里,或者尼采对布雷尔的记录上。布雷尔治疗尼采的身体,尼采帮助布雷尔修通灵魂,两个人的互助连盟刚刚开始建立时,在对各自的笔记里,就已经充斥着自恋的竞争快感。
比如,布雷尔写的:一个绝佳的起点,成就非凡。他列了一张我的问题清单,还打算每次专注在一个范畴上。很好,让他以为这是我们在做的事。为了鼓励他坦白,我今天让自己毫无保留,但他没有投桃报李。不过假以时日,时机终究会来,他肯定被我的坦白所震撼,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尼采的记录里则写的是:他是个有趣的混合体,有智慧但盲目,诚恳但不诚实。他知道他本身的言行不一吗?
你看,这两个人对对方做的笔记是不是很有意思,有没有一种,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付对方,同时又对对方有着深刻和敏锐的捕捉,以为自己都是这场较量的主导者和最终的胜利者的那种感觉?从某种层面来讲,这也许就是竞争的魅力吧。
4
最后我们谈一个最隐匿的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两个当事者甚至都没有机会同台,但是有时候较量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伊娃和贝莎,一个是布雷尔的前助理,一个是布雷尔的前病人,贝莎称布雷尔是自己唯一的男人,伊娃说可以为他做任何事,两个人在不同情境、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男人表达爱慕,虽然俩人看起来好像没啥交集,但都在某种程度上占领了布雷尔心理空间的一块领地。
这种隐匿性的竞争有时候并不容易分辨,因为他们是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里的较量,比如,两个男人争一个女人。又比如,竞争一个职位,竞争一块土地,这都是在同一平面内的。而隐匿的竞争更容易发生婆媳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争得不那么明显,让人很难直面回应,有种“说不出言不明”的感觉。
好,最后留个思考,在生活里你是谁的竞争者?谁又在和你竞争?情爱竞争,权力竞争,隐匿竞争,你们是属于哪种竞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