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长江图》这部影片的途中,我几次感到疑惑,为何安陆出现在不同岸边,她们是同一个人吗?和大鱼、长江是否有什么联系?频繁出现的佛教元素是想表达什么呢?
看完影片之后,我认为故事可能是表里两层,对于表层的理解是,男主高淳缅怀父亲踏上旅程,而在停留的岸边常常去找一位女性相伴,每位女性都和他曾经已故的恋人安陆十分相似。在看到影片后半段时,只剩高淳一人在船上,或许是对安陆的思念太深出现了幻觉,他大声呼喊山间的安陆,毫不犹豫地将锚扔进长江。从这段开始就十分像是幻想了,晚上他看见了船灯指引着山间的安陆,听见他们曾经一起嬉闹的声音,早晨又似乎看见了曾经在船上发生过的事,甚至和曾经的安陆对话。
关于里层,我只觉得影片肯定隐喻了什么,但以我的认知还没办法解读。
影片的对话很少,而屏幕上出现的诗似乎可以代替传统电影中的直白对话来传达一些情绪,这一点非常神奇,也使我对诗电影有了新的理解。将剧情和诗联系起来,就比课上只看见诗,情绪来的丰满的多。
《路边野餐》整体影片色调很和谐,非常舒服,镜头就像是不会说话的幽灵拍摄的,也像是梦中的第三人称视角。导演非常喜欢拍摄长镜头,中间有几段坐车和坐摩托的长镜头,我从没在别的影片中看过,虽然每段时间都很长,但配着贵州话的诗念白或者对话都让我觉得很自然,就像随着角色们一起在潮湿的贵州山间活动,连皮肤上都感觉到了潮湿空气的触感,头发也变得有点粘粘凉凉的。长镜头的方式,人物和人物,场景和场景之间转换非常有意思,十分像是幽灵爱跟着谁就跟着谁。
我觉得《路边野餐》中的诗比《长江图》中的诗更浪漫更具有画面感。影片中有些元素经常出现,钟表、灯球、火车……整个故事像被揉碎了,除了现实还参杂着不知是幻想、回忆还是梦境重新糅合在一起。看完之后,就感觉像是主角做的场梦一样,醒来怅然若失。这部电影就像是诗一样,就好像只念这里面的诗,意境是不完整的,但配上了这样的电影画面就完整了,故事也就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