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没有约束感,也没有被制约过,他就会变得散漫、不受管制和不守规矩,而那没有受到控制和引导的“活力”迟早会随着孩子的脾气以“多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些,常常为孩子的“多动”而烦恼和困惑,然而,有的家长即便知道了这些道理,却还是没有办法去约束他们的孩子。
为什么家长就这么难于定下一些家规呢?《不安静的孩子》这本书这样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家长制教育之下有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规矩高于亲情。规矩因此也助长了“死搬教条”现象的出现,而“死搬教条”常常导致孩子得不到尊重并扼杀了孩子对父母的爱。那种“思想上的反抗”针对的正式这种“死搬教条”,而同时也就是在针对规矩。
这让我想起了宝蕊老师常说的,我们对抗的其实不是“规矩”,而是让我们遵守规矩的那个人。又或者是让我们遵守规矩的方式。
然而,如果不守规矩,尊重就无从谈起,而失去尊重也就破坏了亲情,使爱倒变成为爱恨交织甚至反目成仇。
那么,怎么办呢?
书上接着谈到了“解决方法”:
不要惧怕规矩!规矩使我们家庭生活变得简单。它们不过是让我们彼此可以友好交往的约定。它对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约束力。
如果一位汽车驾驶员能感觉到其他驾驶员和他一样地遵守“右先行”的基本规则,他就不必总是担心是否有人会违反这项规则。同样的,家庭内部的“交往规则”也必须要对每位家庭成员都有约束力,并为他们所尊重和遵守。
定规矩的时候要做到:简单易行;条例明确;人人平等。
如果定规矩的目的是我们相互体谅和彼此尊重的话,那么它们就提供了“安定感”,因为可预测的东西是人们可以信赖的。它们创造了关系中的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