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潜意识中藏着自我保护的本能。
这个自我保护包括,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守护自己的安宁。
这个本能在有了孩子 后,面临 很大的挑战。
孩子天生精力充沛,你想要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不动是不可能的。
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是通过不断地活动来创造自我的。
这些活动就是亲身去触摸、去探索环境,自己动手抓、摸、爬......
而孩子的这些活动,势必会扰乱成人的安宁,也会破坏成人的财产,比如摔坏各种物件等。
成人面对孩子的这些活动,第一反应是大喊“不要碰”、“别动、安静”。
一些性子急躁或者缺乏教养的父母,会通过大声责骂或打孩子来让孩子安静别动。
对于教养良好的父母,他们内心受到“有责任正确教育儿童”这个信条的约束,他们善于表现爱、责任感、自我控制,把自己的冲动包装在各种大道理下:
“小孩子不该到处乱走;不该碰不属于他的东西;不该大声说话或叫嚷;应该多躺一会”。
除了以上两种打骂和说教,还有个更省力的办法:“打发孩子去睡觉”。
当然,这里要区分适宜的睡眠和人为强制的睡眠。
一个强者可以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者。
一个成年人若强迫孩子超时睡眠,就是通过暗示的力量,无意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这点我深有体会。
在我女儿上幼儿园之前,为了让自己能安心做事,经常让她白天多睡觉。
除了能安心做事,还有个原因是懒,因为孩子醒了,得陪着玩或者外出活动。
当时还为女儿能多睡而沾沾自喜。
现在,我为这个行为感到羞愧。
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需要大量的自发活动和外出观察事物。
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力,更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
孩子的智力首先源于感觉,比如说孩子要认识水,知道什么是水,单纯看图片可不行,得自己去体验水,接触水、玩水,与此同时,成人告诉他这是水。
孩子通过接触水,把自己的感受和水这个概念结合起来,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才算认识了水。
再说人格中的意志部分,意志的发展其实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的附加产物。
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想去做,因为喜欢而反复做,因为反复而专注,意志就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诞生了。
孩子生命的前几年(有的说法是前六年,有的说法是前三年),就是通过这些无数的小事、小行为,来发展自己的。
这个过程好比盖房子打地基,虽然放在盖起来后看不见地基,但地基的质量直接决定房子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