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白居易
对于我来说,最清闲的日子应该是2006年,2007年还有2010年了吧,当时是天天闲眠,90天长36斤的壮举啊,真的是壮壮的。最近追更一下,现在又多了个2020年,由于一些,应该算是明显隐患的东西,被我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所以在2019年底,我基本上告别了当时的正常生活,开始了闲眠,本来也没想能持续多久的。不过又碰到了疫情,一时间真有点人心惶惶,我是蹲在家里没出门。不过还好,基本上我理解的恐慌也就是持续了大概两周,也就是说,春节假期结束没多久,基本上已经适应了这个节奏。
当时由于闭门在家的人多了,出现了“云办公”等新的工作形式,其实我觉得这形式很早就可以应用了,但是我觉得没有成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技术问题,而是人和人的关系从中作梗。这里所说的关系也不是具体指某个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现在的办公形式,虽然大家用的是科技含量很高的设备,但是大部分人操作起来并没有被要求去理解里面的原理,只要会用就好了。偶然想起一个抬杠的话,冰箱能制冷就行,我没必要理解它为什么。现在的手机电脑,其中一大部分功能是社交和游戏,这些活动的技术不用咱理解了,好用就行,总不能要求电竞高手同时还的是代码大拿吧。哦,对了,之前还有个前辈总结过一句话,就是现在我们坐在工作间里写ppt的样子,与咱们的上一辈坐在车间里纺织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出卖体力和时间。当然了,会有一些些技巧,总之大部分人都是应用层面上的熟能生巧而已。
刚才说到了体力和时间,放到现在可能脑力的比例有所提高,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了。那咱们就在这里假设我们工作就是用时间,体力,脑力来换取报酬,当然咱们简化一下,这里的报酬就算做通用货币——钱。咱们来尝试一下,是不是可以弄清楚,为什么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个云办公,或者说是远程办公大家更熟悉,还是不能变成普遍现象呢?
咱们先从我认为最简单的说起吧,体力,这个比较好衡量。比较早的形式类似于卸车,卸船,扛东西,扛一包给一个签,最后根据这换钱,出多少力,或者说扛多少东西就拿多少钱,感觉思路很公平,至于每个单位给多少钱咱就不讨论了。稍后出现的流水线计件工资也是类似的情况吧。这种就是比较注重看结果,而且这个结果清晰可衡量,一般没啥猫腻,也许是我想不到。
后面出现了更多的脑力劳动,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我接触比较多的就是互联网行业了。还说回到咱们刚才谈过的,做ppt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做出来,给其他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有些人的作品更有感染了,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这里面就融合了个人的特点,也就是思想吧,我认为这才是所谓的脑力劳动,其他的吗,我认为总得有点创新,才好算得上动脑子了,否则吧,也就算是熟能生巧的体力活吧。从这个角度考虑,我认为,坐在电脑前写代码和在建筑工地搬砖是没啥区别的,都是纯体力劳动,当然收入上体现了社会偏好吧。(写文章算是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我觉得吧,脑力多一些,虽然码字时间长了,很累。但是有人二十个字就能流传千古,只靠体力恐怕不行吧)
脑力偏重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衡量的呢?我之前的经历是,可以,一般还是会以结果来衡量。但是由于标准很难界定,所以衡量起来比较麻烦。比如说,我要开发一款app,给了三个月时间,到时候完成了,一测试,达标了,能用。这没的说,该给钱给钱。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到时间了,完成了,一测试,amazing!用户体验绝佳。这两种情况从直观上来看就是不一样的。水平高低,至少从我看来还是挺明显的,这是没有对比就显示不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它们得到的奖金是一样的。脑力占主要的工作,可以有个最低标准,但是上限比较模糊,只有对比,才有伤害。
我还想起个段子,就是程序员怎么在办公室摸鱼。首先,打开一个代码页面,然后盯着走神就行了,谁也看不出来你在想什么,有人问就说在debug,这是一个没法衡量的工作,谁也不知道bug在哪,有多少,反正就找就是了,找不出来大家也可以理解。
体力工作,脑力工作,这两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消耗时间。其实什么都不做也消耗时间,时间这个东西,全世界通用,更好衡量。只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管理者把精力放到了时间上面。公司要求,其实就是管理者要求,员工早上9点到晚上6点,要在公司工作,中午休息一小时吃饭。八个小时,貌似符合国家标准,没啥问题呀。那种下午快下班了开会的情况,我就不多说了,给不给加班费单说,这种思维就挺讨厌的。我来说一种其他情况,管理者说,哎呀,大家都挺辛苦的,中午一小时休息不太够,那这样吧,中午12点到2点休息。新人一听很开心,老油条几乎知道了下一句话。结果新的时间出来了,早9点到晚7点,中午休息俩小时。然后,恶心的就来了,大家中午快点吃饭,然后咱们讨论什么什么的。当然了,不管时间怎么样,都是挡不住员工摸鱼的,不过晚了一小时下班,让不少人觉得恶心。
那,在家办公与在公司集中办公,有什么区别呢?最明显的就是不用通勤了,人员分散在各地,通过网络连接。除了不能面对面交流,没啥区别。其实不能面对面,就是这里最重要的区别了。我看不见你了,你看不见我了,当然视频会议除外。管理者看不见自己的员工,会觉得挺不爽的吧,心理落差会大吗?没当过老板,在这方面果然挺吃亏的。我也是不理解,老板自己租了挺大一个场地,供员工工作,在本来就可以远程办公的情况下,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呢?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情况肯定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这么说不准确,应该换成这么做对他最有利,那到底是哪方面的利呢?集中办公,买了8小时(996自行延展吧)的工作时间,如果这个不能变,那么对商人来说,最有利的就是让员工在这八小时内,产出最高,也就是所谓的效率最大。说到这,有点想笑,这玩意根本没法衡量,基本上都是大家互相磨合,最后得出了一个多方都可以接受的效率,除非换人(这里包括老板),否则,这个可能就会形成企业文化,或者被企业文化感染。(这里提一句,什么是企业文化?并不一定是贴在墙上的那句话,而是公司里一件件的事情,甚至厕所提供不提供卫生纸,卫生纸是几层的都算企业文化。)作为管理者,对于员工要保持一个基本信任的态度,加上一些规则的辅助,不用时时刻刻盯着debug的程序员,也能把握住公司基本进程吧。
我认为在家办公不能普及,如果不考虑更高层的要求,那么原因应该是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能力问题,当然主要可能是能力问题,因为艺高人胆大,能力提高了,思路自然就更广阔。(这里能不能说一些思维局限的人,其实没什么特别大的能力呢?貌似也可以吧)
至于怎么解决,或者普及云办公的辅助思路是什么,我是这样想的,有比较好的标准,可以不用太在意过程,如果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结果不稳定的,那就把这过程中的标准也加进去,这不仅仅适用于远程办公,貌似集中办公的时候,也不是时时刻刻都盯着员工做事。面对面的优势就是沟通损耗小,但是现在高清视频会议,还在意这些吗?是说非公司环境会对员工有影响吗?肯定是会的,那么影响有多大呢?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呢?运营的一个期望就是降低不可预知性,降低不确定性,这也可能是集中办公的一个支持因素吧,不过我觉得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还是一种不自信,必须亲眼看到才能降低不确定性,人,如果闭上眼睛,就真的会什么都不知道了吗?脑子判断通过信息,而眼睛提供做了最多的信息,没错,同时它也可能提供了更多的干扰信息,说来说去,饶了这么多废话,还是得自己判断,自己选择。